“夕陽無限好”。王文基先生已跨進人生古稀之年齡段。但他仍保持著一股熾熱的朝氣和熱情,還有著美好的夢想:弘揚莆田飲食文化傳統,讓它永遠綻放異彩。
莆田作為“文獻名邦”,歷史文化名城,文化積淀豐瞻,飲食文化遺產豐富多彩。但是,勿容置疑,許多燦爛的飲食文化遺產正在被埋沒,尤其是許多極具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已不見經傳,正在失傳,如傳統的很受歡迎的炒面等。王文基先生心急如焚。他表示責無旁貸,一定要在有生之年盡力搶救它們,一定要挖掘、整理、發揚這一文化遺產。曾擔任市政協委員的王文基先生在一些會上大聲疾呼,搶救、搶救!以期引起各界重視。同時,他身體力行,從1996年起,王文基先生收集莆田風味小吃資料。他單槍匹馬到沿海,進平原,上山區,在秀嶼區、荔城區、涵江區、城廂區、仙游縣20多個街道村莊訪故老同行。調查了解莆田風味小吃名稱,形成原料制作、特點、典故、人物,又走出莆田,深入福清7個村莊,永泰3個村莊,惠安4個村莊即講莆仙方言的村莊,向故老、同行學習,虛心請教,收集風味小吃資料。功夫不負有心人,王文基先生不怕寒暑,歷經辛苦,堅持三年,收集到107種莆田風味小吃。
王文基先生花了大量心血,收集自宋代以來莆田人創制的100多種風味小吃,積累了豐富的資料,許多風味小吃還蘊含著深刻、生動的故事。如插蟶,傳說是哆頭人挑著一擔蟶,北上福州,賣與閩王王審知,誰知經過時日,新鮮的蟶已裂開又變味。王審知十分氣憤,正要處罰挑蟶的人,他急中生智,告訴王審知要將蟶插在罐子里,加上紅酒,蒸吃。果然,王審知一看罐子里又白又香,好看又好吃。王審知轉怒為喜,重賞了賣蟶的人。后來,插蟶又稱白月蟶。溫莊羊肉制作則始于明嘉靖年間。當時,倭冠從莆田東沙登陸,經楓亭侵犯仙游縣城。倭寇一路燒殺搶掠,途經溫莊,家家戶戶慌忙“跑反”。村里一戶宰羊的人家剛宰了羊,將羊投入滾燙的水缸中,聽說倭寇來了,慌里慌張蓋上缸蓋,躲避山里去了。過了兩天,在戚家軍嚴重打擊下,殘余倭寇向泉州方向敗退,“跑反”的人們紛紛返回家園,宰羊的人也回到家。原以為羊肉早已臭掉。正要打開缸蓋時,一股清香撲鼻而來。宰羊的人高興極了。叫來鄰居,美美吃了一餐。溫莊羊肉因此而來。已經傳承三百多年,成為莆田一道著名風味小吃。王文基先生經過一番辛苦,在10種風味小吃中,挑選出60種,正在整理成冊,準備出版,王文基先生及時搶救一批獨特的文化遺產。莆田傳統的風味小吃,不但好吃而且好看,它的形成幾乎都蘊含著生動有趣的故事,文化韻味極為濃厚。王文基先生在挖掘整理莆田風味小吃,傳承飲食文化方面,作出重要的貢獻,功不可沒。
目前,王文基先生又加入莆田市玉皇文化研究會,擔任理事,他正在積極籌備,培訓各分會廚師,還擬制玉皇宴菜并與臺灣進行交流。王文基先生正在古稀之年,繼續發揮余熱,為弘揚優秀的中華文化做出新的貢獻。 (續完)(金文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