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即玩弄、輕僈;弄權即蔑視制度,歪曲法律,濫用權力,視同游戲,興之所致,為所欲為,不受制約。蔡京當國,擅權專橫,違法失度,狂暴妄為,悖理無良,故謂之狂。這些特點,在其執政過程中甚為突出,因其兇險殘暴,極具破壞性。
一曰盡更法制。蔡京上任伊始,于都省設置講議司,對累朝所行法制進行“講議”,對前朝諸多行之有效的祖宗之法妄加更定,屢變無常,為追逐一時之利,而重傷國本。崇寧三年(1104),蔡京以利誘惑徽宗,請于諸路鑄造當十(大錢一折小錢十)大錢幣,與歷朝小平錢并行通用,一改趙宋立國以來只鑄造折二(大錢一折小錢二)、折三(大錢一折小錢三)、當五(大錢一折小錢五)小錢幣之制,致百姓手上小錢貶值。蔡京又盡改鹽鈔法,凡舊鈔皆不能用,致大富商臣賈所持數十萬緡舊鹽鈔,化為一堆廢紙,破產成為流丐,以至懸索投水自盡,嚴重損害國家信用。蔡京為求羨財以供侈費,將原本用于調節糧食供求、平抑市價的數百萬緡“糴本金”充貢,致本竭不能增糴,掏空糧食儲積。歷朝行之有效、利國利民的輸搬法,遭受徹底破壞。這些所謂“改革”,其實質是“取民膏血以聚京師”,致民力殫盡,國本大傷。
政和二年(1112)蔡京再相后,又更定官名,改革機構。省吏不復立額(確定編制),以至五品階以百數,如禮制局評議官至七員,檢討官至十六員,制造局至三十余員,更有一人兼領十余個職俸者。節度使多至八十余員,留后觀察下及遙郡刺史多至數千員,學士待制中外百五十員。又設置應奉司、御前生活所、營繕所、蘇杭造作局,其名雜出。致使機構雍腫,吏員冗濫,財政不堪重負。可見蔡京對祖宗之制的更改,是十分輕率的,著眼于一時之利,而損害國家根本利益。
二曰行政無度。宰相獨裁國柄,出命九重,要求處事靜重明敏,言不妄發,事必詳酌,沉毅果斷。這是歷朝名相的優良執政風格,謂為“得宰相之體”,即懂得宰相之法式也。蔡京位居相位,喜怒無常,輕舉妄動,好走極端,肆意異權,嚴重危害國計民生。崇寧二年(1103),貴州辰溪瑤民因不滿朝廷開渠,發生叛亂,殺死縣令。瑤民分多個種族,蔡京在未知叛亂者為何種族,便下令重賞募殺瑤族首領。荊南太守馬瑊,進言可能引發狂捕濫殺而被罷職,新命太守,限期“剿絕群瑤”。
蔡京倡行“豐享豫大”之說,揮霍無度,致“累朝所儲掃地矣”。政和三年(1112)再相后,為求徽宗寵媚,更是大興工役,營建皇家工程,追求建筑物之奢華,必欲空前絕后,而不顧四十萬兩河之民生活愁困。蔡京私家府第,周圍達數十里,僅為擴建西花園,毀民屋數百間,至人民起離,淚下如雨。
蔡京迷信道教,招道士入宮,蠱惑徽宗大興道事,詔天下洞天佛地大興宮觀。道士有俸,宮觀給田數百千頃,設大齋會輒費緡錢數萬,甚至徽宗亦自封為“教主道君聖帝”。蔡京又求仙經于天下,集古今道事為紀志,賜名《道史》。立“道學”,自元士至志士凡十三品。招考道士,置道階凡二十六級,秩比中大夫至將仕郎。又置道官二十六等。京師林靈素、張虛白道家二府,有恃無恐,出入與諸王爭道,其徒美衣玉食者凡二萬人。可謂泛濫成災。
三曰喪失良知。俗云:“利令智昏”。對蔡京一類權奸而言,則謂“權令智昏”,不但盡失為相之體,為臣之風德,且喪失為人之良知。蔡京在執政過程中,為了爭權固位、擠排異已,可謂不擇手段,以至喪心病狂之地步。(未完待續)(阮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