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傳誦千年,如今正在遠去。因為土得掉渣,所以集體失憶。惟其原汁原味,尤值保存回味。
與各地一樣,莆田在加速城市化,文化上的代價,就是抹去了地域的色彩,流失了鄉土的韻味。孩子們還有聽著莆仙民謠成長的嗎?全國孩子聽一樣的故事,背一樣的古詩,唱一樣的兒歌,這是在批量生產,培養共性。個性來自差異,愛鄉源于認同。普世文化是必修課,地域文化是選修課。莆仙民謠古而且土,正因此,她是莆仙文化的根,是文獻名邦的土壤,是港城崛起的基礎。
莆仙民謠是千百年來口口相傳的方言文化,因為純用方言吟誦,在文字(尤其是現化漢語)譯錄上存在困難。本文對民謠的字詞做了微調,使之適應共同語規范,并略作評介,指出特點。
《補鼎歌》補鼎補面盆哎!擔起擔仔各鄉走,厝前厝后喊幾聲;擔頭也有爐共火,還有青銅是現成。前鼎后鼎共面盆,大孔小孔都無驚。補鼎補面盆哎hellip;hellip;(職業歌,手工業者走村闖巷時叫喊所用,是今日流動攤改用喇叭播放的廣告詞的前身。小孩的戲答似更盛傳:補鼎補面盆,越補越裂痕;補鼎補砂鍋,越補越塌坑。)
《單身仔詩》正月出來桃花紅,八字生歹難做人,從來灶頭不曾到,落盡面皮央別人。厝邊阿嫂心肝輕,替咱烹茶煮點心,何時有人可憐我,長長顧義又念情。hellip;hellip;(愛情歌謠,常在地方戲中出現,由節令與物候起興,吟唱農民生活。另有版本:正月出來桃花開,講起單身仔無某老婆正吃虧hellip;hellip;)
《拖礱咿唔》拖礱咿唔,舂米廝撞。拖一斗,糶溪口;拖一秤,糶洋面。(童謠,以勞作為內容,因押韻而展開。)
《三十暝月公光訇訇》三十暝月光光訇訇,賊仔厝后溝偷挖壁!誰人看見?青盲的看見!誰人嘩?啞口的喊!誰人捉?缺手的捉!誰人逐?瘸腳的逐!逐啊逐,撲通一聲落進一個無水的山坑!趕緊找來一支無爪的竹擔,鉤起來一看,原來是一個無毛的和尚!(反語童謠,以逆向思維推演,能誘發兒童興趣。)
《天無邊》無無邊,海無底,鴨仔出世無娘底。(空間無限大,身世沒著落;憐物引起憐人,歌短不改情長。)
《月公光訇訇》月公光訇訇,紅仔號要吃奶。阿兄舉棰打,阿嬤即去牽;牽到后門仔,拾一顆番錢仔,買了一秤紅薯仔。吃了一腹肚仔,拉了一粗桶仔;沃田一分仔,割了一擔仔,再喂一個紅仔仔。(用反復回環手法敘事,放而能收。)
《一支竹擔浮啊浮》一支竹擔浮啊浮,阿公叫我去牽牛。牛我不會牽,阿公叫我去擔蟶;蟶我不會擔,阿公叫我去穿衫;衫我不會穿,阿公叫我去放銃;銃我不會放;阿公叫我去卷粽;粽我不會卷,阿公叫我食蔥卷;蔥卷食了兩三條,阿公叫我去摘茄hellip;hellip;(用方言讀,才押韻有味。用頂真法銜接,可無限延伸,類似短語接龍的語言游戲。)
《天頂一塊云》天頂一塊云,落下變大船,船里會唱歌,水面會撐船。船撐越跑越會跑,小姑學割草;草割齊又齊,小姑學做鞋hellip;hellip;樹爬高又高,落下做兩爿;一爿燉豆渣,一爿填糞池!(先詠景物以引起所詠之物,有物境美。思維跳躍,表現兒童的天真想象。)
《軟羅搖》軟羅搖(擬聲tiaacute;o,舒服義),一班歹仔偷摘茄,茄心拿去藏,茄稈拿出玩耍。(玩樂歌。因難以譯音,有失韻趣。農村小孩在柔韌的樹枝上邊搖邊唱,雖反復多遍,仍樂此不疲,不覺單調,不失興味。)
《禮拜歌》拜一買筆,拜二寫字,拜三洗衫,拜四做戲,拜五吃芋,拜六廝鑿,禮拜日吃扁食。(既有時序,又有押韻。小孩在上學的路上齊聲喊叫,誦童謠,不重意義重樂趣。)
《三十六送詩》送君送到眠床沿,瞑日想君困無眠,無驚虼蚤共胡神,只驚虱母咬君身。送君送到厝門兜,娘子思量目滓流。君你今旦欲起身,何時相會同一頭?hellip;hellip;(敘事俚歌,依地點一一唱誦,多達三十六送上百詩句,多數人只記得零星片斷。用優雅的詩歌形式,把下里巴人的感情,融到土氣的地名和日常的生活中。) (卓梅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