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基設計試制的十二道媽祖供品,既可以制成素食,又可以制成葷菜,集色、香、味、意、形、養于一桌,構思獨特,原料豐富,品種多樣,制作奇巧,工藝精細,形制美觀,寓意深刻。這是王文基改革傳統供品的結果。
眾人拾柴火焰高。十二道媽祖海祭供品,經反復征求意見,日臻完美,又稱為媽祖宴菜。這是媽祖精神感召的結果,是莆田勞動人民經驗的總結,也是王文基智慧和心血結晶。媽祖海祭供品,或稱“媽祖宴菜”,構思獨特,原料富有地方特色,制作奇巧,熱菜、冷菜合理搭配,形制美觀,菜名高貴不凡,色香味形器俱全,又寓意深刻,文化內涵豐富,是媽祖文化一項極為重要的內容,還是海洋文化一個重要特征。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王文基先生在關鍵時刻成功地創制媽祖供品,即“媽祖宴菜”,在媽祖羽化千年紀念活動中,作為海祭供品,神人共贊,受到高度贊揚,可謂一舉成功。這決非偶然,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飲水思源,母親影響。母親王亞順是王文基先生走上烹飪道路第一個啟蒙老師。王母對王文基影響一 生,如今王文基先生談起這一“祖傳”手藝,感慨不已。它為王文基制作媽祖供品打下初步基礎。
二、熱愛烹飪,基礎扎實。王文基先生從小熱愛烹飪技術,又虛心好學,經過數十年實踐,博采眾長,熟練地掌握了烹飪基本功。關鍵時刻承擔制作媽祖供品,拿得起,放得下。
三、媽祖傳說,引發靈感。媽祖朝拜,雖然中斷20多年,可是媽祖美麗而神奇的傳說,在莆田,特別是仍在湄洲、港里一帶廣為流傳,老一輩人講起來,娓娓動聽,生動精彩。這些傳說引發了王文基先生制作媽祖宴菜的靈感。
四、物產豐富,食材充裕。莆田是富饒美麗的魚米之鄉,盛產大米、小麥,各種魚蝦、鮮果。豐富的特產,四時新鮮的魚蝦,水果,為媽祖供品制作提供多種多樣的原料。在莆田,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要什么有什么,那個季節都有海鮮、水果,真是得天獨厚。
五、媽祖海祭,千年一遇。1987年10月30日(農歷九月初九),是大陸和臺灣同胞普遍信奉的海神媽祖羽化一千周年紀念日。根據形勢發展需要和媽祖信眾,特別是臺灣媽祖信眾的愿望,中共莆田市委批準有關部門組織一次大規模的、內容豐富的,隆重熱烈的紀念活動,其中包括海祭活動,那么供品是什么,由誰負責制作?這一重任自然落到王文基先生身上。
六、領導信任,部門支持。市里決定將設計、制作媽祖海祭供品交給王文基先生。1987年7月,王文基先生接受這一任務后,在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和湄洲旅游公司全力支持下,研究了中斷數十年的祭典和供品,深入媽祖信眾、老漁民中調查,構想供品制作方案,經過近3個月努力,交出一份滿意的卷子。
經過王文基辛苦努力創制的三十六道媽祖海祭供品又篩選定格,最后在媽祖神像前卜卦,為十二道供品,它既豐盛又寓意深刻,蘊含著信眾無限的希冀和寄托,神人皆歡喜。(未完待續)(金文亨)
王文基創制的媽祖宴菜標準菜譜之九:
萬靈朝圣
典故:每逢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生這天,海峽兩岸信徒都到湄州朝拜媽祖,體驗媽祖的強大凝聚力和感召力,萬靈朝圣有二個關鍵性,分別是鴨子與假山,鴨子象征海峽兩岸進香朝拜的信徒。當然,假山也有媽祖的意含
主料:雞脯肉300克
輔料:蝦肉50克、馬蹄10克、黑芝麻1克、面包1個、面粉20克、雞蛋2個、蔥、姜、香菜
調料:鹽3克、胡椒粉2克、雞精5克、花生油50克、糖5克
制作:①雞脯肉剁泥加入鹽、胡椒粉、馬蹄丁、蛋糊攪拌均勻;②湯匙拌油將雞肉放入,用蝦肉作鴨頭,蝦尾作鴨尾,黑芝麻點眼睛上蘢蒸熟排上盤中;③面包制假山坯用油炸成假山排在盤中,蔥作草、香菜作樹即成
特點:做法新穎、造型美觀、味道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