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湖北),后遷鞏縣(河南)他曾在長安東南部杜陵附近的少陵住過,故自稱“少陵野老”,后人亦稱為杜少陵。他出生在一個詩書世家,祖父杜審言是唐代著名詩人,深受家學之熏陶。他仕途沉疴,幾次名落孫山,求進不得,流竄長安,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慘涼生活。
安史之亂,中原失馭,兩京滄陷,民族危亡,生靈涂炭。杜甫在這場大變亂中飽經憂患又被判軍虜去,囚禁在長安,后逃出求向唐肅宗,因忠直而不見容,到處奔波,耳聞日睹了戰亂與賊役帶給人民的災難和痛苦,連自己被生活所迫挖野菜、拾橡粟砍柴排攤。因而悲憤而沉痛地寫出了《三吏》《三別》等名篇。
杜甫是苦難歷史的見證人,他一生將自己與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深切地同情人民的苦難,苦難使他過早地衰退與老弱。作為當時一個大知識分子,向對那樣一個社會環境,也得不用他沉重的肉身和悲痛的詩句來承擔社會悲哀。也正是他的沉重,令后人感覺到內心的蒼老,所以每次吟唱他的詩歌,總是將他想象的那么老。
他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hellip;hellip;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依杖自嘆息”。他在《江村小景》中“老妻畫紙為棋局”儼然一個真正的老年人了,這時他實際只有四十多歲。憂國憂民使杜甫沒有年輕過。
大約在公元741年,杜甫與司農少卿楊怡之女楊氏喜結伉麗,安史之亂后,杜甫一度被困長安,而妻子卻在夔州,兵荒馬亂、分隔兩地苦念家人寫下了著名的《月夜》詩,“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表現了杜甫對妻子深深的愛。
公元757年杜甫做了左拾遺后,他返回羌村看望妻兒?!肚即迦住返牡谝皇桩敯沓跻姇r“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夜深人靜,兒女睡去后,夫妻二人是“夜闌更秉燭,相對入夢寐”。夫妻因重逢的喜悅,卻不敢相信是真的見面了誰也不愿意睡去。這是怎樣一種感情?是一個詞“深厚”可以表達的嗎?
此后戰爭連綿總是離多聚少,“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妻女生活無著落,在大雪紛飛的日子里,去找野菜等食物充饑。直到老年,杜甫對妻子感情依舊。到后來他們的生活比較穩定些,在(《進艇》詩中“晝引老妻乘小艇,睛看稚子浴清江”。年過半百的老倆口,真像那自去自來的梁上燕,相親相愛的水中鷗。
杜甫的詩篇中表現出詩人的歡快與痛苦和百姓是共通的,后來遷居成都,曾在浣花溪畔建起一所草堂作過一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說秋風瀝瀝,屋外雨停,屋中還漏,又一陣秋風卷去屋上茅草,雨濕風寒,令人難以眠睡,處境甚為凄苦,但詩人在這時卻唱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吹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鳴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此時此地竟有這樣的思想境界,正是他的奇偉之處。 (吳春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