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是中國蔡氏的至顯之地,創造了“兄弟左右相”(京卞兄弟)、“父子二宰輔”(京攸父子)的科甲傳奇,涌現了宋一代名臣、端明殿學士、大書法家蔡襄,著名詩人、詞人蔡伸,北宋禮部尚書蔡翛、蔡薿,南宋吏部、戶部尚書蔡洸,宋武狀元蔡必勝等等一大批歷史上的高官名人。但還有很多莆仙蔡氏賢人還不為鄉人所熟知,抗元義士蔡規甫、蔡豐湖父子就是其中兩位。
據文獻記載,蔡規甫,字德元、號盤溪,莆田城南蔡宅村(今莆田城廂區靈川)人,名臣蔡襄第六世孫,南宋時歷任惠安古田等縣知縣、潮州連州通判,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任潮州知府。規甫為官勤政愛民、為人博學仁慈、廣受當地鄉民的擁護和愛戴。蔡規甫是遷徙澄海的蔡姓第一人,為廣東澄海西門蔡氏始祖。蔡豐湖,蔡規甫之子,名濟,字可川, 宋末駙馬都尉。蔡氏父子的忠心報國之心、不侍他族的節義,已然在史書上留下了深刻的一筆。
南宋末年,元軍強攻南下、宋廷危在旦夕,宋景炎元(1276)年五月、左相陸秀夫謫居潮州海陽,時在海陽定居的蔡盤溪常和陸秀夫商討抗元對策,協助陸秀夫聯系在潮汕一帶抗元的民間義軍頭領陳吊眼、許夫人(筆者按:陳吊眼為玉湖陳氏族人,許夫人原名陳淑楨、陳文龍之女)一同抗擊元軍,陪陸秀夫視察潮地地形、布防抗元、足跡踏遍了潮州各險要隘口。為抗元救國不遺余力。并和陸公一同吃住,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蔡規甫子蔡豐湖拜陸秀夫為師,學文習武,子承父志、旨在扶宋抗元。國難當頭、很多宋室遺臣紛紛投降元廷,蔡氏父子明知宋室氣數將盡、面對強大的元軍不懼不妥,毅然變賣掉所有的田地房產、籌資抗元救宋。蔡豐湖長伴恩師陸秀夫左右,成為陸秀夫的得力助手、并擔當宋軍籌集軍糧的負責人。受到宋端宗的贊許和重視,宋端宗將福王之女宗姬許配給蔡豐湖為妻,并封他為駙馬都尉。1279年、宋軍和元軍決戰于廣東,南宋兵敗、蔡豐湖跟隨左丞相陸秀夫一路護幼主至崖山,被元軍圍困、數次突圍未果,陸秀夫背負幼主縱身跳海自縊,蔡豐湖也緊隨其后一同蹈海殉國。(筆者注:部分史跡據汕頭市蔡規甫蔡豐湖史跡研討會考證資料)
蔡規甫蔡豐湖父子的抗元事跡在潮汕一帶廣為流傳,廣受后人景仰。泉州洛陽橋邊的蔡襄祠、蔡規甫被作為陪神而一同祭祀。 澄海城區曾建有“蔡氏附馬祖祠”、祠內祭祀附馬都尉蔡豐湖及南宋公主宗姬。蔡豐湖墓(衣冠冢)至今還在、位于冠湖鄉獅山(今澄海廣益街道下坑山),碑文是“皇宋縣君宗姬趙氏,附馬都尉豐湖蔡公?!?br />
蔡規甫開創的澄海西門蔡氏源自莆仙蔡氏,和莆仙蔡氏一脈相承。歷經七百多年的發展、澄海西門蔡氏科甲流芳、家族顯旺,已成為澄海一大望族。蔡規甫蔡豐湖父子、他們是澄海的驕傲,也是祖籍地莆田值得引以為豪的歷史人杰。(林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