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對外移民始于唐,多見于宋元明。移民目的地以廣東海南兩省為最,廣東的潮洲、汕頭、湛江等地普遍有“先祖遷自莆田”的說法,考證族譜,所言非虛,而很多海南人都視莆田為其原鄉。據統計,移民海南的姓氏有100多個,其中有80多個姓氏入瓊始祖原籍莆田,占入瓊姓氏始祖的近八成。是什么原因致使這些莆籍先民選擇移民?選擇移民該地?綜合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地理、人文等因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出仕落籍。史上莆田科甲鼎盛,文化發達,單宋代莆田就有進士1000多名,宋王安石在《陳執方神道碑》中贊道“興化多進士。” 宋祝穆《方輿勝覽》“興化軍”四六云:“地不大于曹滕,俗已幾于鄒魯”;“瀕海而居,頗擅漁鹽之利”,自閩而論,素稱文物之鄉。明朝莆田進士數更是居全國各府之首,史志中有記載的,明一代由進士出身的,正四品(知府)以上的興化(莆田)籍官員就有近200人。正是在“多進士、多仕者”的先決條件下、大量的莆籍先民外出入仕為官,相當多的先民繼而在當地入籍,在廣東海南地區這種現象尤為突出,比如高宗建炎間曾任廣東運使的鄭徽,潮州通判黃詹,元朝雷州知府黃行可、林民止,推官李文獻,通判陳宗虞、方山,同知朱子宣,明朝歷任的海北巡道(駐廉州,轄雷廉二郡)方良永、陳伯獻、方萬策、游伯槐,遂溪知縣柯重光,縣丞陳朝政,徐聞知縣鄭普、康云程,海康知縣王誥、陳遂、林齊圣,典史鄭桂、陳大輝、陳科、胡秀,雷州府儒學教授朱闕石,訓導王正,徐聞儒學教諭李天民,宋高宗時入瓊任瓊州安撫史的林暹,南宋昌化知縣鄭志灝,宋端宗年間雷州太守何仁德,溫姓入瓊始祖、宋代海口參將溫自生,黎姓入瓊始祖、瓊州府瓊管副使黎中樂, 以及呂、許、方、蘇、郭、孫等姓的入瓊始祖,皆是因出仕、而由莆田在為官處落籍或是由為官處再遷第三地落籍。
避難外遷。封建社會動蕩頻頻,災難多發。莆田是宋末抗元最頑烈的地區和明時飽受“倭寇”肆虐的重災區、乃至兩度被誅城。很多莆田先民,為了躲避戰亂,逃難、參與戰爭而踏上移民之路。 入瓊丘姓始祖丘文材,祥興元年(公元1278年)隨張世杰部攻雷城兵敗渡瓊,落籍澄邁縣。落籍瓊山縣的宋進士、翰林院大學士周秀梅, 宋末落籍江門、化州、吳川一帶的陳八宣、陳汝楫(抗元英雄陳文龍族人),揭東登崗涵濤方氏派系、其始祖為方真、于南宋理宗六年(1233),為避戰亂由福建莆田涵江來揭邑,卜居于揭邑桃都溪圍涵濤(今登崗鎮涵濤村),明未落籍海南的李興衙,以及總人口超過10萬的湛江乾塘陳氏、吳川中山的鄭屋村鄭氏、東海蓼村林姓、西山村沈姓,海康南羅村雷姓,廉江平山村黃姓,吳川杜村杜姓等,龍灣肖村肖姓,徐聞曹家村曹姓,北英村蔡姓,潮汕厚嶼(洪陽一帶)的方氏等等先民皆是在宋末和明朝、因為戰亂、為了避難而遷居外地的。
經商離莆。莆田自古就有著悠久的經商傳統,在唐朝、莆田已經成為福建重要的商業中心,在北宋時經營地域已涉及廣東海南等地。 如揭東縣登崗鎮方坑村方氏、其始祖為方桃溪,于南宋年間經商入潮,遂攜家眷由福建莆田落籍揭東。湯姓入瓊始祖湯肇基,元朝末年從莆田渡瓊從商,卜居文昌縣。明代、潮汕成為粵東、閩西南、贛南三地物資集散與進出口的據點之一,良好的經商環境吸引了各地的商人,也包括很多早期的莆田商人。楓溪區英塘村的王氏、其始祖王純叟在明初(約1400)從莆田到潮州經商之后定居該地、開拓了英塘王氏。
除以上幾大因素之外,莆田地狹人口稠密的地理特點,也迫使部分莆田人選擇移民外地。還有因為婚嫁、從軍等等原因而落籍廣東、海南等地的。有人把莆田和“山西大槐樹”、“寧化石壁鄉”同列為中國的“移民的中轉地”,其實并不完全正確。相比,其它幾處所謂的“移民中轉地”、莆田存在明顯的不同,潮汕、海南等地的族譜系統相當的完整,這些族譜對“先祖遷自莆田”的記載非常的清晰,清楚地記明了莆田入當地籍始祖的年代名字,他們多是地道的莆田人,祖上多在莆田居住過幾代、數十代,乃至相當一部分入籍始祖的姓氏本身就是發祥在莆田的中國名門望族,比如潮汕湛江海南等地的林氏多為發祥于莆田的“九牧林”、黃氏多為“莆陽黃”、鄭氏多為“南湖鄭”等等。與其說莆田是北來移民向廣東、海南等地移民的中轉站,不如說莆田是潮汕湛江海南等地先民的原鄉來得貼切和接近史實。 (林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