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基在加工壽桃
1979年,是王文基先生人生的一大轉折點。
這一年,40歲的王文基奉調到莆田縣供銷社飲服公司工作,擔任文書兼業務。從此,王文基如魚得水,在他熱愛、熟悉的烹飪海洋中遨游三十多年,艱苦拼搏,成為享譽四方的烹飪大師。
當時的莆田縣供銷社飲服公司負責管理全縣24個公社67家飯店、26家旅社、17家醬油糕餅廠、10家理發店,從業人員600多人。王文基到了飲服公司以后,認真做好部門工作,主動抽空下基層。他在領導支持下,跑平原、下沿海、上山區,足跡遍及莆田縣山山水水。他熟悉人和業務,他更多關注的是飲食業,他和飯店師傅一起認真總結經驗。他征得領導同意,從1981年起,主持編寫《莆田菜譜》、《莆田醬油》、《莆田糕餅》。在全縣發行,反映良好。
上世紀80年代初,國門打開,改革開放之風開始在神州大地上吹拂著。但當時,偌大的莆田縣,包括古縣城,僅數十家國營飯店和集體飯店,吃飯憑糧票。各飯店菜譜也是傳統的,大同小異,干飯、炒米粉、湯米粉、湯面、插肉、插蟶、海蠣湯;一碗5分、1角,價格便宜、薄利多銷。不允許個人開店,那是走資本主義,要割尾巴,強令停止。進入上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改革開放深入,飲食業也來了轉機,并且隨著港澳僑胞和外商涌入,五花八門的飯店、酒家開辦起來,各種菜不但要好吃,還要好看。同時,與其他行業一樣,大批年輕人參加到飲食業的工作中來。他們有文化、無技術,一時難以適應飲食服務工作的需要。為此,熟悉飲食業務和烹飪技術的王文基向領導建議舉辦烹飪培訓班。領導采納后,于1980年,就在莆田縣供銷社飲服系統辦起第一期烹飪培訓班。當時,找不到烹飪方面的書,也沒有菜譜,王文基請老師傅親身說教,口傳身教,邊講邊操作示范,效果不錯。這樣,培訓了炊事員,王文基也學到了知識,烹飪技藝也上了一個臺階,還提高了信心。
1983年,經領導同意,在王文基先生組織和主持下,莆田縣供銷社飲服公司又舉辦第二期培訓班,培訓班也收到預期的效果。
王文基在縣供銷社飲服公司展示了才華,嶄露頭角。王文基在母親的影響下,從小熱愛廚師工作,又學得制作莆田一些風味小吃技法。王文基烹飪技術在莆田小有名氣。他協助經理抓飲服公司業務,也是一個行家了。
1983年,一次特殊的廚事主理,使王文基先生聲名鵲起。
1983年,莆田地區正在醞釀建立莆田市、開發湄洲灣。當時一位國家領導人來莆考察湄洲灣。為此,莆田黨政領導,特地在興化賓館舉行宴請,決定用當地風味小吃來接待,特請王文基主廚。
據說,這一餐王文基制作了炒米粉、燜豆腐、壽桃等莆田風味小吃。每一道菜制作精致,色香味齊全,又有營養。用餐后,許多人贊嘆說,莆田不錯,山好水好人也好,菜也好。莆田菜很有特色,小地方,出大菜。
由此,王文基先生的技藝得到了同行的認可,成為本地同行“大腕”。 (未完待續)(金文亨)
王文基創制的媽祖宴菜標準菜譜之五:
媽賜壽桃
典故:按興化地區風俗習慣在喜慶吉日都少不了這道寓福壽綿長的壽桃,期望平安長壽
主料:糯米粉300克
輔料:桂元肉15克、蓮子50克、紅棗等蜜餞100克、白糖50克
制法:①糯米粉用60度開水攪拌成粉團,摘成劑子待用;②桂元肉、蓮子蒸熟去芯、紅棗、蜜餞等切成細末,加入白糖;③上鍋加入清水50克燒開放桂元肉等各種細末攪勻后,起鍋倒入盆內涼卻,制成 心;④將皮劑子用手托住,將掐心裹入,順勢旋轉捏成桃坯,上籠蒸透裝盤即成
特點:形如蜜桃、皮綿糯、餡香潤、甜中桂元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