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米粉(大米粉末)類。用米粉制成的食品,莆仙稱“糕”(部分面粉類食品也稱糕)。米粉的做法: (1)把大米放在石臼里搗。(2)大米用石磨磨成漿,濾干水分,晾干。現在一般用機器磨。莆仙稱米粉為“米粞(音砌)”。
薄荷糕。糯米粳米以一比一的比例混合,放在石臼里搗成粉,加白糖(舊時還加薄荷)蒸成。和上文金粿都是中元節食品。做薄荷糕有一套專用工具,米粉倒在一個直徑約30厘米、高度約10厘米的竹木制無底圓筒內,上面用小木板器具壓平,再用一把薄薄的長刀片把米粉劃成細長條,要從上到下劃到底,吃的時候就可以掰成薄塊。另一種叫“印(音硯)糕”。印模是一塊長約50厘米寬約30厘米的厚木板,一面鑿有20多個各種物體形狀的坑,坑底有陰文圖案。把米粉倒入坑中,壓緊,再用長木條把印模上多余的米粉刮去,然后把印好的米粉倒在鋪紙的木架上,上蒸,就做成各種形狀表面有圖案的印糕。
仁丹糕是一種用糯米粉加白糖、鹽巴等精制的糕餅類食品,成品形狀為棱長約2厘米的正方體。
方糕。糯米粉加白砂糖、花生仁、芝麻蒸制而成,切成邊長約10厘米厚度約2厘米的方塊。現在很少了。
以下三種不用蒸而用煮、燉。
糯米粉拌合水搓成小圓球,就是圓子(湯圓),是冬至夜祭祖食品。取團圓之意,祈求新的一年事事圓滿。
花生加紅糖的餡料搓成小圓粒,沾水后放在糯米粉上使之層層滾沾上干性粉粒最后變成小圓球,就是車丸(有餡湯圓)。
米糊。大米磨成粉,加水燉熟,是嬰兒輔食。俗稱“糊”。
這一小類中以上所說都是生米粉(俗稱生粞)。還有一種熟米粉(熟粞或糕粞),是用炒熟的糯米磨制而成,用于做糕餅類食品。如楓亭(地名。在仙游縣)糕,就是用熟米粉加花生仁、芝麻、白砂糖蒸成的塊狀糕點。其獨特之處在于它有三層,上下兩層料相同,只有米粉白糖,中層料多,顏色較深。
4、炒米(莆仙稱“炒米花”)類。莆仙炒米的做法是:糯米蒸成飯,加酵母發酵,晾干,先預熱,再放進高溫的鐵鍋中炒制而成。炒米本身是食品,可以泡開水(加糖)吃。但又是原料,煮麥芽糖,切成塊,拌上炒米,就是波糖丸。蓼花(見下文)也要用炒米。
蓼花麻桶是仙游特產。糯米加水煮熟,加入食用堿,放在容器中攪拌至發泡,揉制,切塊,經油炸,沾上白砂糖、麥芽糖煮成的糖漿,長約2寸呈蠶繭狀,最后沾上炒米的就是蓼花,沾上炒芝麻的就是麻桶。內部酥脆。
5、帶餡類。用糯米粉做外皮包上餡料蒸成的食品。餡料大都用綠豆。
清明節,仙游有些地方做草龜(也叫清明龜):用鼠曲草磨成粉,拌合水磨糯米粉揉制為皮,包上豆沙甜餡,成小圓球狀,上蒸,用于祭祖。莆田也有“清明龜”,是紅團的一個品種,龜狀。
紅團是用糯米粉為皮,包上綠豆或糯米甜餡蒸制成餅狀的節慶食品。墊在紅團下面一起上蒸的雞箬(仙游叫雞蕉箬)香氣襲人,使紅團風味更佳。雞箬(葉),學名艷山姜,又名草豆蔻、紅豆蔻(與肉豆蔻、白豆蔻不同)。古人詩文“豆蔻梢頭二月初”、“豆蔻年華”中的豆蔻,就是指草豆蔻。
壽桃。用糯米粉做外皮,包上桂圓干肉、蓮子、紅棗等制作的餡料,蒸成蟠桃狀食品,點上紅色,用于祝壽。
油時是用糯米漿壓成半干,拌紅糖漿揉制成生坯,包豆沙甜餡,油炸而成的餅狀食品。民間認為十月初一這一天吃油時有接骨的療效。
馬蛋是用糯米漿濾水后,拌白糖揉制成皮,包甜豆沙餡,沾上白芝麻,油炸而成的球狀(直徑約4厘米)食品。
米思盤舍龜。糯米粉加水揉制為皮,包豆沙餡,用木印模印制,墊上雞箬蒸熟。比紅團小,餡料更精致,表面不是紅色。
以上第二大類,大米經加工制成的食品共有30種。9種用粳米,4種粳米搭配糯米,其余都用糯米。只有7種是咸的,其余都是甜食。烹調方法主要是蒸、油炸、煮。米漿類食品較多。除油炸類和幾個糕點主要用于出售外,大部分是家庭制做、自做自食的日常食品、大眾食品。有9種節慶食品。
大米食品具有濃郁的鄉土風味,是多彩多姿的飲食世界的一部分,展現莆仙稻米文化的一個側面。(續完)(余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