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基先生離開涵江鐵廠后,轉戰涵江農械廠。他很敬業,干一行,愛一行。1963年,王文基又奉調到莆田縣手工業聯社城廂辦事處任文書。這年,他二十五歲。其時,城廂鎮辦事處管轄幾十個社組,其中有鐵器社、木器社、文具社、鞋帽社、銅器社、成衣社、制鞋社、鐘表社、建筑社、雕刻社、照相社。王文基在縣手工業聯社城廂辦事處一干轉眼就是五年。他干一行,鉆一行,刻苦鉆研,開展新的業務,工作頗為出色,受到同事尊敬,領導表揚。他而立之年的時候,一次下鄉華亭,和華亭工作的同行翁金秋閑談時,深知王文基為人的翁金秋了解王文基仍孑然一身,連戀愛對象也沒有,就主動為妹妹翁金姐牽線。
翁金姐這年二十四歲,在莆田縣大眾劇團工作,飾演青衣。她生在農村,長在華亭,善良、勤儉,性格溫文沉靜。在大眾劇團也是臺柱子之一。王文基已有了解。翁金秋主動介紹,王文基答應正式見面。兩人一見傾心,滿心歡喜。倆人正式見面后,就確定戀愛關系。1969年,王文基三十歲時和金姐結為秦晉之好。結婚的儀式很簡單,正是先結婚、后戀愛。婚后,倆人感情篤好,互相理解和支持,因此,對各自的工作都有促進。
王文基先生是個孝子,自幼對母親懷有一顆至親至孝的心。父親去世后,母親克勤克儉,受苦受累,撫養幾個兒女。為此王文基一直對母親感恩不盡。他在靈川農村,經常步行40多里,挑著農產品回城,孝敬母親。他參加工作后,工資除了必要的開支,都交給母親,撫養兩個妹妹。金姐出生農村,家境較困難,本性善良,對婆婆很孝順,敬重老人,也樂于助人。因此婆媳情深,一家人雖然經濟收入不高,卻和睦相處,美滿幸福。
文革開始的1966年,翁金姐離開劇團,到五金社工作。兩人還生下一女二男,還負擔母親的生活,家庭經濟負擔加重了。但王文基勤儉持家,一家人精神生活十分愉快。工作之余,打些小工,如為飯店做剪螺,為菜場剝蒜,為商店搓繩,增加收入,補貼家庭。1981年,一家人開支后略有節余,翻建新房子,搬進新居。隨著改革開放,一家人日子越過越紅火。
幾年前,妻子翁金姐卻患病,王文基想方設法,為妻子治病,前后花了三十多萬,仍不治而去。2005年妻子不幸去世,對王文基是個沉重的打擊。 (未完待續)(金文亨)
王文基創制的媽祖宴菜標準菜譜之四:
媽祖壽面
典故:“媽祖壽面”是興化傳統面食之一,形狀圖案古樸大方,每逢日辰喜慶、特別是臺胞回鄉拜祖時必有此菜。
主料:興化線面250克
輔料:雞蛋2個、香菇10克、紫菜25克、油炸花生米10克
調料:高湯、味精5克、熟花生油、料酒10克
制法:①上鍋入水燒開把線面滾一下撈起,用高湯、花生油、料酒拌裝入圓盤;②雞蛋煎成并切絲、紫菜炸香、香菇炒入味,先后在線面排成太極圖案,寄寓“一國兩制”的構想,深受臺胞喜愛。
特點:鮮潤爽口、芳香撲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