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權下的“大禮議”
明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十四日,31歲的武宗駕崩“豹房”。因無子嗣,慈壽皇太后與首輔大學士楊廷和遵奉祖訓“兄終弟及”擬草遺詔:“興獻王長子厚熜嗣皇帝位”。第二天,太監谷大用、附馬都督崔元、內閣大學士梁儲、定國公徐光祚、禮部尚書毛澄等率眾趕至湖廣安陸洲(湖北省鐘祥市)迎接朱厚熜至京承統。
四月二十二日,朱厚熜一行抵達京城。若以“皇太子即位”的禮數,應由“東安門”入,宿文華殿。年僅14歲的朱厚熜當即拒行,并提出:“遺詔是讓我入京當皇帝的,不是當皇太子的。”張太后命楊廷和改為“勸進”程序,在形式上先確認朱厚熜為帝,再以皇帝的儀式,由“大明門”入。朝見太后、武宗皇后后,御“奉天殿”即皇帝位。
五月,內閣大學士楊廷和、禮部尚書毛澄提出:“已即位的嘉靖皇帝宜稱孝宗(伯父)為皇考,改稱興獻王(生父)為皇叔”,以過繼的形式,成為武宗(正德君)的弟弟。再按“兄終弟及”的祖制,名正言順地繼承皇位。但,這種稱生父為皇叔,稱伯父為父皇的提法,嘉靖皇帝表示無法接受,也不愿接受。
九月,嘉靖生母(興獻王妃)入京時,禮部大臣與楊廷和等主張以王妃的禮儀迎接,朱厚熜斷然拒絕,詔命以“母后儀駕”由“大明門”迎進。
嘉靖元年(1522)十二月十一日,傳諭:“興獻帝、后,皆加稱皇字”。稱生父為“興獻皇帝”,生母為“興獻皇太后”。
即位后的朱厚熜,效仿明太祖朱元璋稱帝之后,追尊四世先祖為皇帝的先例,意欲自立體系,追尊死去的生父為皇帝。于嘉靖三年(1524)三月,詔尊生父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七月,依照翰林學士張熜等密奏。重論“禮儀”之事。詔命去除“本生”二字,正式尊認生父為“皇考恭穆獻皇帝”。
朱厚熜的做法,激起朝中封建倫理衛道者的強烈不滿,并極力反對,以致爆發了一場頗具影響的“哭門”大案。反對派糾集了朝中各部、司、大理寺屬等200多人,“跪哭左順門,自早至午”,大呼太祖高皇帝,孝宗皇帝,撼門大哭,“聲震闕庭”。世宗數傳手諭,群臣依舊“伏地如故”,抗議,要挾新君收回詔命。世宗大怒,詔命:五品以下的在場大臣逮捕杖苔(杖死者17人),另有200多人全部逐出朝廷。
具有強大專制威力的皇權,在年僅17歲的嘉靖運作之下,以入獄、奪俸、貶官、戍邊等果斷行為,平息了長達三年的“皇考”之爭,取得最終的勝利。組建完成了自己的昭穆體系,并延祚至明末。
家住莆田城內(后塘)“(繡)衣里”的給事中(諫官)鄭一鵬,也矜持著“忠孝”倫理,與朝中大臣堅持著:嘉靖皇帝“必須認生父為叔”,跪哭左順門外。結果廷杖六十,臀肉盡削,幾瀕于死。逐出朝廷后,于建寧學館授徒,后歸里。
2000年11月30日,歷經嘉靖一朝苦心經營,位于湖北鐘祥市,安葬嘉靖皇帝生父睿宗獻皇帝與生母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顯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中,極具中國皇家喪葬藝術的優秀典范實例,率先通過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續完)(鄭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