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與客家聚居地雖然相距遙遠,但不少風俗卻相同。以下這些風俗都比較特殊,很少見于其它地方。
1、莆田”過厝(喬遷)”儀式隆重,從舊居到新居,由親友組成的喬遷隊伍一路放鞭炮而行。一人端香火爐。一人挑著兩個籮筐,筐中有一個烘爐(紅泥小火爐),爐內木炭(火種)正在燃燒;還有五谷和用坩(陶缽。音科)裝著的煮熟的線面、干飯,扁擔上掛一對寫上屋主姓氏的紅燈。一人用水桶挑水,水中事先放入桂圓干、花生、紅棗、柏枝、月季花和硬幣,扁擔上掛著紙糊的金銀元寶。接著是一擔擔裝禮品的禮盤。男孩子拿著大桿秤和算盤,或手捧文房四寶、書籍。一人扶著一個大簸箕一路滾過來。有人帶一個雞罟(雞籠子)。有人一只手拿糞斗(裝垃圾的用具),另一只手持掃把一路掃過來。到新居舉行活動之后,設宴招待親朋好友,俗稱“過厝酒(喬遷宴)”。
客家人稱喬遷為“落新屋”。遷居時,路上要隨帶燈籠、火籠、桿秤等。婦女挑著盛有“旺種”(火種)及新廚具、用具的籮筐;男孩手拿文房四寶、書籍和算盤,跟隨家長前行。還要有人帶一窩小雞、一甑蒸飯進新屋。儀式結束后,設“入宅酒”宴請親友、工匠及幫工等。
通過比較可以看出,莆田和客家地區喬遷時,攜帶的東西大部分是相同的。客家話“雞”諧音“吉”,但莆田話這兩個字讀音不同。
2、九鯉舞(俗稱“弄九鯉”)是莆田元宵節演出的民間舞蹈。所謂九鯉是九種各不相同的水族:龍(蛟)、鰲、鱖、鱸、鱺、鯉、鯽、花魚、金魚,以它們的形狀扎制成魚(龍)燈,燈內點上蠟燭,燈下裝上木把。舞者手持魚燈,隨著鑼鼓的節奏,表演“嬉游、覓珠、圍珠、搶珠、跳龍門”等舞段。
廣東省大埔縣也有鯉魚燈舞。鯉魚一雄(即鰲魚)四雌。鯉燈長3尺,由頭、腰、尾三節組成,頭尾能靈活擺動。用竹篾編成,內裝燈。代表作是《鯉跳龍門》。音樂為小八音(“客家八音”是以鼓吹樂為基本形式的一種樂器合奏,即以鑼鼓樂為基礎加嗩吶類樂器。演奏內容分為“吹場樂”和“弦索樂”兩種)。整個舞蹈分三個部分:“群鯉嬉春”、“ 雙雙比美”和“鯉跳龍門”。主要的舞蹈動作有平游、沉浮、戲水、嬉吻。
大埔鯉魚燈舞雖然燈比莆田少,但和莆田一樣,也有鰲魚、鯉魚,也有嬉游、跳龍門等情節,一樣用于鬧元宵,表達美好的愿望。另外,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詞:“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所描寫的或許也是這類“鯉魚跳龍門”的舞蹈,伴奏樂器是鳳簫(排簫)。
3、莆田市華亭、楓亭等一些地方每年元宵晚上都舉行游燈活動。每人肩扛一張長凳子,凳子上安放幾個燈,一張張凳子首尾相接,長達數華里,燈光閃爍,翩若游龍,在山間小道、鄉間大路蜿蜒行進,非常壯觀。
粵東客家也在元宵節游燈。由村里能遠行的男性,從兒童到老人,人手一燈排起長蛇陣,慢慢前行。
4、莆田民俗,女兒出嫁后如果還沒有生男孩,父母就要在元宵節前送禮品和一對燈籠去女婿家,俗稱“掛燈”,寓送丁之意。莆田話“燈”與“丁”同音。
長汀客家地區,元宵節前,母親要送蓮花燈給已出嫁但尚未生男孩的女兒。客家話“燈”與“丁”也同音,“送燈”有“添丁”之意。
5、莆田端午節民俗活動多,比較特殊的有農歷五月初五家家戶戶都采百草(俗稱“午時草”) 熬湯沐浴,洗完后用雄黃抹小孩耳朵、肚臍;在室內用蒼術、桔皮生煙驅蟲消毒;正午的時候人們在做一個游戲,把煮熟的雞(鴨)蛋豎立在地上,等等。另外,莆田認為“五日節棕,破襖古伓肯放”,意思是即使到了端午節,天氣有時還會變冷,還要穿棉襖。端午節過后才是真正的夏天。
客家地區端午節的活動也不少。如這一天全家人都要以艾葉、菖蒲和其它的一些雜草(有的地方是用從山上采來的可入藥的野草樹枝)煎湯沐浴,洗完后用黃酒抹頭頂、太陽穴、心窩、肚臍等部位;室內用蒼術、白芷等生火以驅疫除瘴;也有豎雞蛋,這些都與莆田相同。還有別的活動。客家諺語“未食五月粽,襖袍毋入甕”,意思與上述莆田諺語相同。 (未完待續)(余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