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坂村“桂花紅”荔枝樹
“荔城無處不荔枝”,荔枝是莆田主要象征和標志之一。1993年,我市把荔枝定為市樹。在荔城區新度鎮的鄭坂村一處水塘邊,生長著兩棵相濡以沫,不同尋常的荔枝,當地人稱它“桂花王”。
據介紹,“桂花王”學名是“桂花紅”,早在新中國建立之初,農科專家就根據當地傳聞進行普查,“桂花紅” 被確定為荔枝樹中的稀有品種,并采取了跟蹤保護措施。
“桂花紅”與其他普通荔枝樹不同是:樹冠呈傘狀,樹干圓滑,葉面光亮,成熟果實粉紅,果皮粗糙,果肉香甜多汁,帶有桂花香味。屬于晚熟荔枝,“大暑”過后半個月才熟透。
“桂花紅”從何處引種,至今無法考證。據傳聞,清朝年間,當地有一誠實厚道的陳氏生意人,經常出入江、浙一帶。有一天,陳氏歸途路過一個山谷,見到滿山果園里生長著一棵參天的桂花樹,便在大樹下搭個草棚歇歇腳,以解旅途疲乏。
就在此時,一童顏鶴發的老翁,一手搖著蒲扇,一手端上瓜果,盛情款待生意人,道:貴人來自瓜果飄香的鄒魯之濱興化,哪能和貴家鄉的珍果荔枝、龍眼相比,還望下次路過此地時,順便帶上兩粒種子,讓這果園添上新綠。
生意人惦記著老翁的囑托,回到家鄉正趕上荔枝成熟,龍眼掛果。生意人心想,不能寡情只帶兩粒種子,還應當捎點鮮果讓深居山谷的老翁品嘗品嘗,可這路途遙遠,有10來天路程,荔枝會變爛,變成了干果。
生意人回想起往日采辦蜂蜜去滬杭的情景,為防止蜂蜜在路上顛簸灑出壇外,往往摘幾片樹葉或菜葉放置壇內起到緩沖,葉子也仍保持鮮綠如初。于是,生意人如法炮制,先置辦了半壇蜂蜜,精選了幾斤上好鮮荔枝沉入壇中,并帶上桂圓,緊趕了八天路程來到峪口hellip;hellip;
老翁手持蒲扇,打坐在巨石上,與生意人舊友重逢,難免一番客套。話別時,老翁再三叮囑生意人,路過此地時再敘。
時年臘月,家鄉做“尾牙”。這天,生意人頂著雪花,來到山谷,卻見這里一片生機勃勃,鮮花盛開,春意盎然。老翁見著生意人,老遠就迎上來,帶著生意人參觀掛滿枝頭蘋果、柑桔的果園,并各摘了些鮮果請生意人品嘗和路上解渴充饑,還讓生意人帶上用瓦罐栽種的幾棵樹苗回家鄉種植。
生意人像呵護寶貝一樣,把老翁送給的果苗種植在清靜之地,其中兩棵似荔枝的樹苗,按家鄉習俗種植在池塘邊。意想不到,樹苗長大到了第三年,就掛上兩串果實,散發出桂花香味,引來鄉親們稱奇。幾經春秋,生意人享用這奇果,無病百歲而終,其子孫昌盛,眾人高壽。
“桂花紅”樹齡至今有200多年,有關傳聞也好,傳說也罷,都是人們追求真、善、美的愿望。(陳文華 陳競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