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至解放前
三江口港入超概況
從清末至解放前,莆田縣涵江鎮三江口港進出的貨物,是出超還是入超呢?這對莆田和仙游兩縣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
現摘錄三方面資料來說明:
一、朱維翰《莆田簡志》(草稿)中載:“余雖無詳細數字,然敢斷定之曰:福建當局,素視吾莆為一塊肥肉,而實則莆為入超之縣份。hellip;hellip;出口最多者為食鹽。自民國十九至廿五年,每年平均有四十萬擔以上之產額,然而利歸政府,曬戶僅沾余瀝。次則桂圓、元紅類,其出口價值,決不足與入口之棉布相抵額。次則桂圓、蔗糖、海味、花生油,或僅足與入口之麥粉、豆類、海味、紙煙及奢侈品相抵銷。而尚有豆餅一項,每年輸入約為九十萬元銀元?!?/p>
二、張琴編纂的《莆田新縣志》手稿中載:“涵江入口以豆餅、肥田粉為大宗,布匹、洋油、棉布次之。出口以桂圓為大宗,糖、煙葉次之。每年入漏三十余萬元。”
三、1931年,閩海關貿易報告中關于涵江(三江口)主要轉口進口貨數量表載:進口以豆餅、蘇廣雜貨、布匹為大宗,煤油、京果、肥料次之。出口以桂圓干、食糖、荔枝干為主。如以金額來計算,進口的豆餅、蘇廣雜貨、布匹等3項,就可以超過出口桂圓干、食糖、荔枝干等3項的20%左右。因此,每年入超的金額,當在100萬元以上。
從上述三方面資料來看,有的是用間接的數字或推算的數字;有的雖是用直接的數字,但因轉口和進口劃分不分,加上貨幣的貶值等原因,亦較難得出一個準確的數字來。但經過綜合比較,一致認為,三江口是一個入超的港口,每年外流的資金當在100萬元以上(用銀元時少一些,后用貨幣時多一些),當然,這也直接影響了當時莆田和仙游兩縣經過的發展。
當時,莆田和仙游兩縣有沒有其他大宗的收入呢?據現有的資料看,主要的有兩項:一是僑匯;二是在外經商的收入。有人估計,這兩項總數亦當在100萬元以上。
這樣一算,或者說,全年資金的對流是平衡或基本上平衡的。但這只是就總體而言,如果以一個地方或一個鄉村來說,那就不同了,有的差距還是很大的。 (蔡玉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