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方言反復問句探源
4、由句末的“無”構成的反復問句,“無”讀輕聲。相當一部分表示是否愿意或做某事的意志。如:卜去無(要去嗎/要不要去)?卜食飲料無?汝卜食一杯無(喝一杯嗎/要不要喝一杯)?肯來無?肯送給我無?回答比較靈活。古代文獻最早見于唐代。唐詩宋詞的例子如:
無名氏《雜曲歌辭·桂花曲》詩:“可憐天上桂花孤,試問姮娥更要無。”劉商《送劉寰北歸》詩:“知爾素多山水興,此回歸去更來無。”元稹《春分投簡陽明洞天作》詩:“幸有桃源近,全家肯去無。”白居易《閑夜詠懷因招周協律劉薛二秀才》詩:“香濃酒熟能嘗否,冷澹詩成肯和無。”無與否對文,無即否。趙嘏《十無詩寄桂府楊中丞》詩:“不知貴擁旌旗后,猶暇憐詩愛酒無。”朱慶余《近試上張籍水部》詩:“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隱巒《蜀中送人游廬山》詩:“君行試到山前問,山鳥只今相憶無?”石孝友《江城子》詞:“借問來時,曾見那人無。”葛長庚《沁園春》詞:“問城南古樹,如今在否,洛中狂客,還更來無。”利登《鷓鴣天》詞:“西窗一霎黃昏雨,笑問新涼飲酒無。”
5、還有一些反復問句是將一對反義詞并列即肯定否定對舉的形式。共有三種。第一種格式是在“有hellip;hellip;無hellip;hellip;”中插入同樣的詞,如:有準無準(準嗎/ 準不準)?有酸無酸(味道酸嗎/味道酸不酸)?有做無做?有去無去?有雨無雨?第二種格式是在“hellip;hellip;伓hellip;hellip;”中插入相同的動詞,如:知伓知(知道嗎/知道不知道)?食伓食?肯伓肯?是(或)伓是?古代文獻中找不到與這兩種格式相對應的形式。
第三種格式以“會+形容詞+敝[pe11](不會)”或“會+動詞(賓語)+敝”的形式出現。如:會來敝(會來嗎/會不會來)?會開花敝?食會飽敝?手表修會好敝?裝會滿敝?汝會寫詩敝?汝去擔水,會敝(你去挑水,行嗎/行不行)?肯定回答是“會”,否定回答是“敝”。莆仙方言“會”的本字是“解”。“敝”是合音詞,由“未解”合成,一般寫成左勿右會。古代文獻中沒有這個字。即使口語里有,在寫進文獻時也會被改成通行的字,如“未”或“無”。由此,這種反復問句在古代文獻中的對應形式是“解hellip;hellip;未”或“解hellip;hellip;無”。最早見于唐詩宋詞。
“解hellip;hellip;無”的例子如:
白居易《答裴相公乞鶴》詩:“不知疏野性,解愛鳳池無。”意思是鶴的天性不拘禮法,會不會喜愛宰相的家?皮日休《金錢花》詩:“莫向人間逞顏色,不知還解濟貧無?”問金錢花會不會接濟窮人?李貞白《謁貴公子,不禮,書格子屏風》詩:“渾身總是眼,還解識人無?”問格子既然渾身是眼(格子),會不會識人?晁端禮《驀山溪》詞:“綺窗深處,還解憶人無,碧云辭,紅葉字,曾仗東風寄。”蔡伸《虞美人》詞:“有情還解憶人無?過盡寒沙新雁,甚無書。”李清照《浣溪沙》詞:“通犀還解辟寒無?”通犀是犀牛角的一種。
“解hellip;hellip;未”的形式只找到1例:
陳亮《踏莎行》詞:“從來解事苦無多,不知解到毫芒未。”毫芒喻極纖細。
由上可知,根據現有資料,莆仙方言反復問句可以溯源到唐宋時期。在佛教禪宗語錄、唐詩宋詞、通俗文學作品中可以找到大量與之相對應的例子。這反映了漢語反復問句的發展和演變規律。(續完)(余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