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湖“二忠” 皆為“城隍”
莆田闊口玉湖陳氏,南宋出了二名民族英雄:陳文龍、陳瓚,后人譽為“二忠”,明初分別被御封為福州府、興化府“城隍神”,立廟以祀,千秋共仰。
陳文龍是北宋名相陳俊卿的五世從孫,自幼穎悟,苦學不厭,能文章,負氣節;咸淳四年(1268年)舉進士,宋度宗策試時廷對第一,狀元及第,歷任鎮東軍節度判官、崇政殿說書、秘書省校書郎、監察御史、撫州知府、侍御史、參知政事、閩廣宣撫使、興化知軍等職。他愛國愛鄉,忠心為民,力主抗元,剛毅不撓,在抗擊元寇斗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1276年11月,陳文龍親自率兵,在江口囊山寺前伏擊元軍,連挫敵兵銳氣;又傾盡家財,招募兵馬,制lsquo;生為宋臣,死為宋鬼”兩面大旗植于軍門,誓死堅守興化府城;他怒斬元將派來招降的使者,決心與敵血戰到底。不幸被俘后,他大義凜然,威武不屈,一路絕食以示反抗;寫了《訣別》詩表現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慨;被押解至杭州時,他拜謁岳飛廟,悲憤萬分,以身殉國,民族氣節,氣壯山河!
陳瓚,是陳文龍的從叔、陳俊卿的曾孫。他“少有奇才”,重義輕利,疏財濟世,志節可嘉。宋端宗逃往廣東避難時,他散盡家資,集三百萬緡作為反侵略的軍餉,親自攜資渡海到潮州,獻給張世杰作為軍費。世杰嘉其忠義,欲授以官職,他謝絕說:“吾為忠義所激而來,豈買爵耶?”從廣東返回時,興化城已陷落,陳文龍被俘北去,陳瓚痛心疾首,當天發誓:“侄不負國,吾當不負侄!”他趁元軍主力調離興化之機,暗中招募賓客、丁壯五百余人,于2月23日早奮起反攻,擒殺叛賊林華,一舉收復了興化府城。九月間,元軍再度攻打興化城,陳瓚領兵日夜堅守。元將親臨城下勸降時,陳瓚厲聲答曰:“我家世代忠義。前次守城不降者,吾侄也;此次是我,豈有向胡狗求活之理?”10月15日,元軍蜂擁登城,陳瓚率家僮及丁壯五百名拼死巷戰,殺死元兵千余人。最后,因敵眾我寡,陳瓚力盡被擒,仍然罵不絕口,至死不屈,從容就義,被“車裂”于東巖山下,壯烈為國捐軀!五百勇士,無一人降敵。
陳瓚犧牲以后,殺戮成性的元寇又下令屠城,蒙古兵象野獸般地逢人便砍。可憐興化百姓在三個小時內就被殺死數千人,城中血流有聲,慘狀不堪入目!闊口白湖里第,頓時燒成灰燼;元寇殘忍掘地三尺,要把陳家三族皆誅,玉湖陳氏族人,紛紛離家逃難——直至明時遷回,重建家園,繁衍生息,形成了子孫發達,百業昌盛的“玉湖新村”。
陳文龍、陳瓚英勇抗元,壯烈犧牲,一家殉國,滿門忠烈,譜寫了南宋末年莆田人民保家衛國、堅守興化府城的一曲悲壯激越的抗敵戰歌!宋端宗皇帝獲悉文龍叔侄為國殉節的事跡后,分別詔謚二人為“忠肅公”、“忠武公”;后世人把陳文龍譽為“福建的岳飛”,與文天祥“隆名并峙”。元主忽必烈聞知陳文龍剛毅忠烈,志節可嘉,禮葬他于杭州西湖錢塘縣孤山智果寺之麓;興化城父老厚葬陳瓚衣冠于壺公山麓,并于明正德年間在莆田城里小西湖畔建立城隍廟及“二忠祠”。現已列為莆田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