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滄桑話金融
——記解放后土改前莆田金融的概況
莆田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被譽為“文獻名邦,海濱鄒魯”。它一向以文化教育蜚聲全國。
莆田地理自然條件優越,人口密集,交通發達,陸、海兼備,很早以前漁業、航運、商業、農業等也都很發達,正是這個原因,金融業必須緊跟形勢發展,與各業同步發展。
回顧歷史,莆田金融業曾經走過輝煌的里程,它為支持莆田發展農業、商業及各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在前進的過程中,也遇上一些困難。
1949年8月26日,人民幣才進入莆田市場。同年9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莆田縣軍事管制委員會派趙福典接收莆田縣銀行,建立中國人民銀行莆田辦事處。15日,中國人民銀行涵江營業所建立施行城、涵通匯。
1950年5月26日,中國人民銀行“莆田辦事處”改稱“莆田縣支行”,“涵江營業所”升格為“涵江鎮支行”。
自人民幣進入莆田市場后,市面上在流通的人民幣有1元(極少)、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等6種,為城鄉人民購物和生產提供了方便。
但在前進道路上,也難免遇到一些問題,表現在解放后土改前,在這段時間內,由于銀行借貸能力有限,對民間借貸幾乎陷于停頓。
自由借貸
自由借貸,屬非金融借貸機構,是為了解決農民發展生產資金的需要,莆田縣人民政府號召開展自由借貸。利息雙方協議,保障有借有還,農會出面擔保。結果這種辦法行之有效,全縣掀起了一個自由借貸高潮,尤其是婦女,拿出僅有的少量金銀飾品,折價后,賣給銀行,把所得價款借給農村困難戶,購買肥料發展生產。據記載,當時僅橫塘鄉293戶農民,拿出銀飾品1200余兩,賣款1400多元,換回豆餅300塊,解決了春耕肥料問題。
1951年5月23日,根據莆田縣人行一份關于《莆田縣農貸行自由借貸調查表》記載:“一區荔寧、筱塘、南郊;二區埭里、雙興、東陽、港利、顯應、雙福、高美、陳橋;三區朱亭、沙堤、定莊、水南、華西、清江;四區龍山、漏頭、坂頭、安龍、后卓、澄渚;九區新度、東郊、錦墩、洋東、梧塘、鄭坂等29個鄉調查統計:借戶1811戶,借額20627元,占農貸49875元的41%。債主1389戶。月息1.5-2分。期限:春耕時借,早稻收成時還。全縣自由借貸數額達16萬元以上,超過農貸。說明自由借貸形式是好的,對促進農業生產起到很大作用。
互助儲金會
1954年后,成立信用合作組織,承擔起幫助貧困農民解決生產生活困難,取代了自由借貸,城鄉居民普遍就業、生活穩定。
職工臨時困難,依靠所在單位或互助儲金會給予解決。
上世紀五十年代,縣人行在一些機關事業單位組織互助儲金會。1964年春,協同縣總工會進行整頓,建立制度,健全帳務,互助儲金會不斷得到鞏固和提高。截至1967年5月,城廂區就有116個,占單位數的90%,存款余額29871元,其中千元以上的,有飲服公司、搬運站;在十元以下的有18個,一般在二百元左右。
互助儲金的基金有兩種,一是固定的,各會不同。縣人行每個會員12元,搬運站每個會員18元,工作調動或退會時退還;二是由會員自由認存,每月1-8元不等,年底發還。基金用于解決會員生產、生活上短期需要,原則是:特殊困難,重點解決;一般困難,酌性解決,借款期限為4個月,分次還清,貸款無息。這種形式,普受歡迎。 (黃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