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邑戲神三大廟
莆田是個多神祗的地方,并列奉祀戲神“田公元帥”的廟宇,就有幾十處。筆者自1992年2月6日、11月28日《湄洲日報》刊登“戲神與戲神廟”、“興化戲神第一廟”二篇拙文后,通過近幾年接觸的相關資料,“梨園神主”似乎又多出了幾位。本文對莆田頗具影響的三大戲神廟中,“梨園神”間不同身世傳說的敘說,或許人們對“莆田梨園神”的多元化會增加些不同的了解吧!
“飛云”戲神第一廟
黃石江東村“飛云廟”,是一座頗具規模的戲神廟,主祀梨園神“相紅公”。其正殿楹聯:“登甲第插宮花風流笑蟹,展英姿昭日月韜略揚鷹”。最適當不過地映襯概括了“相紅公”古老的傳奇身世。也是所有戲神傳說中,流傳范圍最廣,故事情節最完整的一位“梨園神”。
古時,有一蘇家姐妹,出門游玩路過稻田時,適逢稻穗生長時期,大姐順手摘了一粒特飽滿的谷粒,送入口中品嚼,乳漿甘甜清香,直沁心脾。十月之后,竟然產下一個白胖小兒。蘇父聞緣大怒,密囑小女把其拋棄荒野,小女不忍,只是放回姐姐原先嘗谷之處。次日,大姐得知急奔尋找,尋至稻田,見一奇大毛蟹,正俯伏于嬰兒口上,蟹口唾沫源源而出,讓其吮吸。小兒看到大姐,急晃小手欲抱,大姐悲喜交織,淚流滿面,緊抱著轉回家中。小兒無父,即以田為姓。
十八年之后,天賜蟹育的田家小兒,已長得一表人才,卻生性寡言,不愛講話。中舉之后,人們尊稱為“相公”。蟾宮折桂后,因精音律,善舞蹈,深得帝寵,即留內廷奉事。
一日,唐明皇于金鑾殿上出示夢游月宮后,憶想起來的幾行文字:“尺工六,工四五工六”等,讓滿殿文武官員共同識別破解,誰知眾人面面相覷,皆不能識,唯有相公爺答道:“此乃天庭樂譜也”,并當場依譜吟唱舞蹈,龍顏大悅:“果與月宮所見相同?!碑數钣n美酒三大杯,飲得相公爺滿面血色,爛醉如泥,玄宗急旨內侍扶入內廷安歇。
皇后看到昔日的“白面少年”如今成了“紅面公”,又想起他的奇異身世,頗感好奇,隨手即于“相公爺”的紅面上,口描毛蟹一只。誰知從此之后,相公爺的紅臉面上就永遠有了一只再也抹不掉的大毛蟹了。
“相紅公”經常奉召入宮為皇上、娘娘舞蹈。有一次,內宮不慎失火,濃煙翻滾,火焰連天,宮娥太監束手無策,慌亂一團,“相紅公”見狀,指揮若定,袖出白犬,騰空吐出一陣神風,即刻滅了烈火。為此,被皇上敕封為“九天風火院田都元帥”。在總管天下梨園歌舞的同時職掌風、火事宜。
至今,莆田老一輩的人,皆稱戲班藝人為“風火院”弟子,而昔時莆田“十番館”中的師傅們,在哼唱樂譜“曲墨”時,也都是以“尺工六”為韻腳的。這獨特的“曲墨”難道不正是印證了莆仙戲劇種的古老傳承嗎?
“飛云廟”內,還保留著一方明嘉靖十九年(1540)重修廟宇的殘碑。此廟始建時間之早,遠在其他戲神廟之前,是至今已發現的,一座無愧于莆陽百姓的“戲神第一廟”。 (未完待續)(鄭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