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端午“爬龍船”
農歷五月初五日,是“五日節”活動的最高潮,莆田民間有龍舟競渡(俗叫“爬龍船”)的習俗。這一傳統習俗,是紀念楚懷王時任三閭大夫的屈原的。
莆田龍舟競渡最早見于文字記載的,是宋代邑人大詩詞家劉克莊(1187-1269)的《甲子端午》中“頭標奪得群兒喜,向溪邊,旁觀助噪”之句。它是描述1204年城郊龍埔社“爬龍船”的盛況的。
莆田南北兩洋,水域廣闊,故各鄉大都自造龍舟。龍船的造型有“老船”(雄龍)和“齊頭船”(雌龍)之分?!袄洗钡拇^用樟木雕刻成龍頭,龍頭上鑿兩個龍目,裝上木雕的活動眼珠;龍口張開,口中有舌,舌上有一粒圓木球;龍頭之頂插上一對鹿角,頷下掛著白色的“龍須”。龍舟劃動時,龍目、龍舌、龍球一齊滾動,活龍活現?!袄洗币娪诒毖?。南洋的“齊頭船”,只用鮮艷的顏料在船頭畫了一個虎頭像就行。
龍舟上大書鄉里的境、社名。如東華鄉華東村的龍舟,寫上“華江泮水”;吳江村的龍頭因畫有一對孩兒,故稱“吳刀雙孩兒”;七步村龍舟因龍目只畫一半,故稱“七步半目光”,凸現出其鄉情特色。
龍舟上的“水手”都是男的,從13對到26對(每對2人)不等;還有固定的敲鑼、打鼓和掌舵的各1人。掌舵人的技巧,在龍舟競賽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龍舟競渡的地點,大都選擇水域廣闊的水面上,如黃石的“華東面”,涵江保尾的四溝嘴,新港的下江,埭里上林的龜溝,洋尾的白塘溝,梧塘的梧塘橋頭等。
開賽之前,龍舟上高掛“圣母旗”,祈求媽祖保佑平安。龍舟在賽區外的河邊樹下休息,鼓聲輕輕,笑語盈盈。遇到有交誼鄉的龍舟,鑼鼓手則敲鑼打鼓,并把鑼和鼓的槌舉來互相致敬。競賽大會在河中央搭起一座雄偉美麗的龍門,龍門上高懸一顆七彩的彩球(龍珠);彩旗迎風飄揚,襯托出節日喜氣。兩岸上觀眾人山人海,有登上高樓的陽臺遠望的,有赤足涉水于河邊近觀的,小孩則坐在大人的肩頭上指東劃西,人墻如堵。
開賽時,一聲炮響,龍舟如蛟龍出水,鑼鼓手敲打的“咚咚鏘、咚咚鏘”的雄壯高音,催人前進;一色輕裝的“水手”們飛舞雙槳,上上下下,好比支支利劍,翻起千重浪,劈開水中天。他們自發的“爬??!爬??!”的鼓勁聲,與岸上觀眾陣陣的“加油!加油!”的歡呼聲,多么合拍!有如前人的詩云:“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钡那榫啊.旪堉蹧_出龍門、戲弄龍珠時,觀眾歡聲雷動。
這時,真的有好多的“龍船迷”在“龍船講”,一路品頭論足,遲遲不歸。最有趣的是有一次,先輩劉克在看“爬龍船”時,突然下了雨,他以無可奈何的心情口占《賀新郎·端午》一闋,其中有“兩兩龍舟爭競渡,奈珠簾暮卷西山雨。看未足,怎歸去?!敝洌芍獎⒖饲f是一位“龍船迷”。
如今,龍舟競渡已成為人們講團結、重友誼、樹新風、爭上進的水上體育活動了。(康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