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方言俚歌——《孟姜女送寒衣》
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孟姜,春秋時(shí)齊為大國,姜姓,故以“孟姜”稱齊君之長女。亦通指世族婦女。她是春秋齊國大夫杞梁(名殖)之妻,姜姓,字孟。齊莊公四年(公元前550年)杞梁隨莊公攻莒,被俘而死。她到郊外迎喪,莊公使人往郊吊,她認(rèn)為違禮,莊公于是親自往吊其家。傳說,她哭夫十天,城便崩塌,投海而死。后人將杞梁說成秦朝人,稱范杞良(范喜良、萬杞良),并演變?yōu)槊辖揲L城的故事。
后來,又被轉(zhuǎn)為文學(xué)故事人物加于描述。相傳孟姜女,因丈夫范喜良被迫去筑長城,便萬里送寒衣,哭于城下。城為之崩裂而丈夫尸骸發(fā)現(xiàn),后投海而死。這則故事是民間傳說中描寫忠于愛情,反抗暴政的婦女形象。
孟姜女的故事最早出現(xiàn)于唐代,系由春秋時(shí)“杞梁妻”哭夫崩城故事演變而成,后來通過說唱、戲劇、歌曲等形式,流傳神州大地已數(shù)千年之久。
不知什么時(shí)候,莆仙的一些文化藝人,為了豐富民間文化生活需要,將這則愛情故事改編為俚歌,教人哼唱,充實(shí)文化生活。二十世紀(jì)初,楓亭廣大農(nóng)村廣為流傳,許多年輕的女性利用晚上或農(nóng)閑、雨天,唱得津津有味,唱紅了楓亭大地的民間每個(gè)角落。舊時(shí)《孟姜女送寒衣》俚歌唱詞搜集整理于下供大家品評(píng)。
家聽我唱首詩,專唱孟姜送寒衣;
丈夫名叫萬杞良,勞死長城無人知。
孟姜幼時(shí)很聰明,父母盼望早成人;
孝順父母敬兄弟,生好漂亮有表情。
青春妙齡有精神,父母為她擇佳人;
鄰村有一萬杞良,英容姿貌生十成。
婚姻主婚父母定,媒人從中紅線牽;
約好聘金共嫁妝,成人日子在眼前。
良辰吉日拜花堂,杞良真是好新郎;
夫妻雙雙齊交拜,全家歡喜滿堂紅。
夫妻尚未入洞房,朝廷差役沖花堂;
強(qiáng)把鴛鴦來拆散,杞良筑城做苦工。
杞良此去無音信,孟女想起大敗興;
恩愛夫妻難團(tuán)聚,或許蒼天來報(bào)應(yīng)。
聽聞長城處寒冬,孟姜在家心不安;
意愛夫妻日相隨,誰知夫君受苦難。
長城距家路遙遙,孟姜思夫不抬頭,
決定千里送寒衣,要讓丈夫穿厄燒。
孟姜思量眼淚流,日夜思夫伏桌頭;
翁姑給她出指點(diǎn),家奴陪她上路頭。
千里迢迢路難行,好天落雨也無停;
萬水千山都不怕,為送寒衣走整年。
正月出來是新春,孟姜日夜思念君;
人家門前紅燈掛,孟姜門前掛白裙。
二月出來暖陽陽,雙雙燕子南方翔;
燕子成雙又成對(duì),奴家夫妻不團(tuán)圓。
三月出來是清明,家家戶戶上墓埕;
人家墳頭壓紙銀,孟姜墓前無人走。
四月出來人布田,孟姜傷心大凄然;
家中田園無人做,一日三餐缺米糧。
五月出來是端陽,河里龍舟鬧洋洋;
人家夫妻船頭坐,孟姜岸上痛斷腸。
六月出來熱難當(dāng),蚊蟲飛來叫嗡嗡;
寧可蚊咬千口血,別咬長城杞良郎。
七月出來秋風(fēng)涼,家家戶戶做衣裳;
人家都把新衣做,孟姜在家補(bǔ)破裘。
八月出來雁門開,孤燕腳下帶霜來;
奴同孤燕一樣苦,一對(duì)鴛鴦兩分開。
九月出來菊花香,菊花造酒香滿缸;
人家造酒夫妻飲,孟姜造酒無人干。
十月出來北風(fēng)嚎,蘆花蘆霄賽牛毛;
長城腳下冬季寒,杞良筑城很苦勞。
十一月出來雪花飄,孟姜夢(mèng)中架鵲橋;
千里只把寒衣送,長城杞良找無著。
臘月出來年暝兜,大人小孩盼年到;
大家都把豬羊宰,孟姜思夫眼淚流。
寒衣送到長城邊,孟姜不見杞良身;
解開頭發(fā)甩三下,城崩骸露現(xiàn)原形。
孟姜收骸捧胸前,哭哭啼啼真可憐;
家奴叫她背上背,免得路上受苦纏。
家奴背骸在身邊,孟姜哭送隨身邊;
回家一看尸骸散,罵他永守許墓邊。
民間傳說,現(xiàn)墓地邊的土地公就是孟姜叫家奴守著。
(吳春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