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角村發現百塊“興化府城磚”
太平興國八年(983)移興化軍治于莆田縣,爾后建軍城、古譙樓;明洪武二年(1369)改興化路為興化府,再根據古時有城必有郭的規制,便可大致推斷出興化城墻的始建年代。
日前,記者在途經華亭鎮后角村一戶村民屋前的豬欄時,發現有幾塊特別不一樣的磚,于是,便找來布條擦去上面污物。這些紅色,帶釉,長約33厘米,寬約17厘米,高約10厘米的磚頭側部有嵌印,嵌印里的“塘頭——興化府城磚——光緒拾一年”字樣清晰可辨。
據該豬欄的主人陳先生介紹,這些紅磚是其祖輩于一九三九年從莆田城內挑回來的,過去家里有很多,后因建房打地基等用途,已所剩無幾。他還告訴記者,這種紅磚在后角其他村民家中還有保存,隨后,果真在其鄰居家中又發現十幾塊用于搭灶臺的興化府城磚。
讓記者疑惑不解的是,興化府城墻應建于明朝以遠,為何后角村會出現為數不少,且均為光緒拾一年制的城磚呢,如果按莆田縣志所載:“民國28年8月(1939)奉第三戰區令,拆除莆田縣城墻”來推論,陳先生所說的時間與此是吻合的,但是,拆除莆田縣城墻就一定夾帶一些城墻始建時,非光緒十一年的興化府城磚,遺憾的是,如仙邑作興化府城磚卻一塊也沒發現。
為求證疑惑,記者走訪了幾位考古界的朋友,大致理清了興化府城磚上的塘頭,是這批磚的燒制地,即現涵江區國歡鎮的塘頭村。再通過查閱《莆田縣志·大事記》獲悉:“光緒十一年(1885)知府施啟宗修筑四門城樓,葺雉堞并建窩鋪27所。”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現散落于華亭鎮后角村部分村民家中的“興化府城磚”因屬施啟宗修筑四門城樓的用材無疑。雖說這些城磚距今僅110余年,但就文物保護的角度而言還是應加以珍惜。 (萬重山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