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史話
□許懷中
我國傳統的節日清明節,是按古代陽歷(太陽歷)劃分春夏秋冬的24節氣之一,一般在“春分”過后15天。然而,它和其它傳統節日有所不同,清明有自然和人文的兩個屬性,有人說它是“身擔兩職”。清明蘊含著天朗氣清,春光明媚之意,自然界草木茂長、百花綻開,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景象,正是農事大忙之時:“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得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京脫產學習半年,過清明節一夜之間,校園花圃里的花朵開放,自然萬物復蘇的感覺十分明顯。
清明又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民俗底蘊。清明節的前身寒食節,這和晉文公悼念恩人介之推的傳說有關。傳說春秋戰國時期,晉公子(后為晉文公)重耳在逃亡途中,渺無人煙,餓壞。隨臣介子推躲在僻處割下自己的肉煮熟為公子進食。后重耳做了國君,重賞逃亡中隨行功臣,卻偏偏把介子推忘掉。介子推隱居山林,待晉文公醒悟去請介子推時,他居山不出。文公聽計燒山,以逼出恩人,可是介子推寧死不出。為紀念介子推設了寒食節,古代為禁火忌日,距今已有2400多年歷史。追溯清明節,自然節氣,又有人文的“氣節”即弘揚介子推不愿爭功討賞,寧愿被燒死的高風亮節。人們可從中悟到清明既為節氣,又把這兩個字倒過來為“氣節”,即為紀念介子推,以示中華民族崇尚不慕榮華富貴、不追求名利、寧死不屈的高貴品格。
隨著歷史的邅變,清明節從禁火到祭掃,從踏青到狂歡的變化。據載:“去冬節(冬至)一百五日,有疾風甚雨,謂寒食,禁火三日”不能燒煮,只能冷食,之后這習俗漸漸消失,及至唐代,清明祭掃習俗興起,唐宋兩代清明節全國性休假4至7日。由于氣候轉暖宜人,除禁火,掃墓外,漸漸盛行許多游樂活動,如春游、宴飲、斗雞、踢球、蕩秋千、牽鉤(拔河)、男女聚會、詩詞吟誦之風盛行。在古典詩詞中,留下許多篇章。唐代詩人曹松詠道:“一朵又一朵,并開寒食時。誰家不禁火,總在此花枝”。杜鵑花怒放枝頭,為禁火的清明節帶來殷紅的“火焰”。同代的韋莊詩作:“滿街楊柳綠煙絲,畫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簾花樹洞,女郎撩亂送秋千”。宋代詞人柳永《拋球樂》詞中:“乍疏雨,洗清明。風暖繁弦脆管,萬家競奏新聲。盈盈,斗草踏青”。五代女詞人花蕊夫人詩云,“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樓雙夾斗雞場。hellip;hellip;”這些詩詞,描繪當時女子蕩秋千,欣賞音樂,踏青,斗雞等之樂。
在眾多古典詩詞中,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可謂千古傳唱,進入千家萬戶:“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里的“雨紛紛”、“ 欲斷魂”陰雨和傷感成為清明的基調,清明雨和元宵燈、端午龍舟、中秋月并列。
清明節日掃墓習俗,確是由來已久,源遠流長,它是中華民族緬懷先人的悼亡傳統節日。小時在故鄉仙游,清明節跟父親去掃墓,春寒料峭,凍得流鼻涕。父親從附近農家借把鋤頭除草,擺上供品祭畢,吃點已冷得很的供品。多少年記憶猶新。斗轉星移、歲月變遷,清明的內涵越來越豐富多彩,歷久彌新,中華大地正在大力提倡文明、環保、健康等祭奠方式和風俗習慣。如利用清明向革命烈士公墓敬獻花圈。祭墓時,謹防不慎燒山,注意保護生態環境。
然而,清明的人文內涵中,還應該加上提倡為官的“清明”。據傳說,裝殮講氣節的介子推時,他背著老母親燒死在老柳樹下,從柳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這說明,不但介子推的氣節應該弘揚,而且他希望為官的“清明”,在今天也值得提倡,把“清明”兩字作為一面明鏡高懸,倡導為政清廉,正如溫總理所說:“建設為民、務實、廉潔、高效的政府”。
清明節已成為全球華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之一,唯一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和確定為法定節假日的節氣,作為人類的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弘揚,促進社會和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