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令之《靈巖寺》
不是題寫莆田廣化寺的詩
莆田南山廣化寺創于南朝陳永定二年(558),是滎陽鄭生“以堂居僧像佛,獻其居為金仙庵”,隋開皇九年(589),升為“金仙寺”,唐景云二年(711),唐睿宗賜寺名“靈巖寺”,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宋太宗賜額“廣化寺”,沿用至今。
《全唐詩》(卷215)收錄有開閩第一進士薛令之的《靈巖寺》詩一首:“草堂棲在靈山谷,勤讀詩書向燈燭。柴門半掩寂無人,惟有白云相伴宿。”
在莆田,經常有人將該詩誤認為是薛令之游歷莆田南山廣化寺所題的詩,并將詩中的草堂誤為鄭露的“湖山書堂”,顯系疏忽失考。
其實,在我國有許多座靈巖寺,如:建于東晉的濟南長清靈巖寺、建于北魏的都江堰靈巖寺、建于東晉末的蘇州靈巖寺、建于唐開元年間的陜西漢中靈巖寺、建于唐末的福清宏路靈巖寺、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四年的樂清雁蕩山靈巖寺以及南安靈巖寺等等,而薛令之《靈巖寺》則是題寫其家鄉福安市溪潭鎮城山村后靈巖寺的詩,詩中的草堂是指其讀書的“靈谷草堂”。
薛令之(683—756),字君珍,號“明月先生”,唐福建道長溪廉村(今福安市溪潭鎮廉村高岑)人,唐神龍二年(706)進士,官拜左補闕兼太子侍講。著有《明月先生集》和《補闕集》,今已佚。《全唐詩》僅收錄其《自悼》和《靈巖寺》兩首詩。
據《高岑三廉薛氏族譜》載:《靈巖寺》原是古詩《草堂吟》的前四句。其下為:“hellip;hellip;春日溪頭垂釣歸,花笑鶯啼芳草綠。猿鶴寥寥愁轉深,攜琴獨理仙家曲。曲中哀怨誰知妙?子期能識宮庭調。魚未成龍劍未飛,家貧耽學人多笑。君不見蘇秦與韓信,獨步誰知是英俊?一朝得遇圣明君,腰間各佩黃金印。男兒立志當稽古,莫厭燈前讀書苦。自古公候未遇時,蕭條長閉山中戶。”該詩是少年薛令之在家鄉靈巖山筑靈谷草堂苦讀十年的寫照,用以抒發自己的遠大志向。
唐神龍二年(706),薛令之赴京應試,一舉登科,成為福建歷史上第一位進士。唐開元中(713—741),唐玄宗授他左補闕之職,并與詩人賀知章同為太子李亨侍講。后因太子李亨與奸相李林甫不睦,東宮的官僚們遭到李林甫的排擠,處境艱難。為此,薛令之題寫了一首《自悼》詩在墻上,以抒發怨憤。詩云:“朝日上團團,照見先生盤。盤中何所有?苜蓿長闌干。飯澀匙難綰,羹稀箸易寬。只可謀朝夕,何由保歲寒?”。據《資治通鑒》記載,唐玄宗幸東宮,見詩大為不滿,便在詩旁題:“啄木嘴距長,鳳凰羽毛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薛令之心知得罪玄宗,便托病告老還鄉,以全晚節。
唐至德元年(756),唐肅宗李亨即位后,下旨召薛令之入朝,可惜他已病故。薛令之一生為官清廉,歸隱后生活清貧,肅宗感念恩師的清廉,敕封其家鄉為“廉村”,村前小溪為“廉溪”,村后山嶺為“廉嶺”,并稱“三廉”。
唐咸通元年(860),薛令之的后裔將靈谷草堂舍建為靈巖寺,并將薛令之烏紗紅袍白面黑頂的塑像供在寺中。該寺歷代幾經廢修,現僅存后殿,為民國初年重修的。《福安縣志》中留有清乾隆年間陳從潮撰的《重修靈巖寺記》。 (鄭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