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的“考亭書院”
最近《福建綜合臺》在晚上黃金時段節目開始前經常播出“考亭書院”石坊圖像。該坊三門,中央大坊門上端刻“考亭書院”,兩旁還有小門,上有檐蓋,大小門分二層檐蓋,全為石構,說此為建陽文物。
經查,莆田也有個“考亭書院”(但沒有立石坊),卻很有名氣,現為旅游景區。明萬歷十四年(1586),莆田共考中進士四人,其中兩人為“考亭書院”的書生。
“考亭書院”位于莆田市秀嶼區埭頭鎮田邊村大蚶山北麓,為明代中葉該村民眾創辦,目的是為子孫們讀書,考取一官半職,光宗耀祖,后來書院越辦越紅火,鄰村鵝頭人也來此讀書。明萬歷十四年(1586),莆田考中進士四人,即:吳洪績、林璣、肖奇杰、曾光魯,其中吳洪績是鵝頭人,曾光魯是田邊人,一時考亭書院名聞莆田。
考亭書院的學生考中二名進士后,村民們就相信這里是風水寶地,把書院后面山坡上能滴水的巖石下挖了一個大洞,右、左、后三面壘成墻壁,鋪上地面,中央奉祀三尊佛像。滴水下承以蓮花大石盆,下坡建七級石階,上掛“滴水巖”橫匾,中下為大天井,對面蓋觀音閣,次為考亭書院,寬五間,中間三間開通為大廳作教室,前面為大院子,長、寬各20余米,東邊為護厝(宿舍),西邊為圍墻,中開大門為路下石階,北邊為半墻,下深三米半,院子上十分開闊,可眺望鵝頭山、興化灣、筶杯雙島,空氣清新,陽光充足,水質清甜可口。
剛考中的進士曾光魯、吳洪績,親自為考亭書院、滴水巖各寫一幅對聯:“靈巖晴昨雨,鷲領石為天”,“一竅有靈通地脈,半空無雨滴天槳”。生動地形容滴水巖的由來及景觀。考亭書院左旁有長方形巨石,側面平如砥,如刀削之勢,上刻“云水風度”四大字,再向左有一巨石龜頸轉頭朝向滴水巖,惟妙惟肖,人稱“龜王窺天”。民間傳說東海神龜垂涎滴水巖之圣水,不辭辛勞千里迢迢趕來,然而“金精娘娘”為保圣水治百姓之病,不讓神龜喝,把其點化成石,定格山上。
考亭書院右有“七境山”,山頂有座天然石塔“七寶塔”,塔頂有天然石窟七個;左有“雞欄山”,山頂有長方形巨石,四面平滑如鏡,名曰“照妖鏡”。
蚶山多為不毛之地,只見石頭不見草,然考亭書院周圍卻蒼松翠柏傲崖挺立,奇花異草點綴其間,顯得郁郁蒼蒼,使游客留連忘返。 (吳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