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在莆仙民俗中的象征意義
顏色是大自然絢麗繽紛的色彩,人們對顏色的感知有一定的共性。但是色彩往往被賦予種種象征意義。由于歷史傳統和生活習慣等的影響,莆仙對色彩的感知以及色彩的象征意義有獨特之處。
從對顏色的感知看,莆仙人不能辨認橙色,把橙色看成金黃色,使“金黃色”表示的顏色范圍擴大。另一方面,對紅色的分辨較細。
人們喜歡用當地熟悉的物體來表示顏色。莆仙對部分顏色的指稱也具有地域特征:
枇杷色(淡黃色)綠豆青(豆青,像青豆一樣的顏色)鴨卵綠(鴨蛋青,極淡的青色)粉白玉(玉色,淺青色)烏藍(深藍)茄色(紫色)茶色(茶褐色)豬肝色(偏紅的棕色)雞屎膏色(較黑的棕色。雞屎膏是很稠的糊狀雞屎)禾灰色(灰色。禾灰是柴草燒成的灰)老鼠皮色(銀灰色;淺灰色)
在民俗活動中,顏色的象征意義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世界上許多地方都建有媽祖宮(廟),其中供奉的媽祖神像有三種。這是因為媽祖神像有三種臉色。雖然寓意各不相同,但都是同一位女神。紅臉為凡人之相,金臉為得道之身,而黑臉是救難之相。
莆仙傳統婚俗,婚后第三天女家送禮品去婿家。禮品中有紅白紙花,白花預祝生男孩,紅花預祝生女孩。這可能與“娘媽請花”有關。在莆仙,舊時每逢正月十五,已婚未育的婦女從嬸娘媽(有的地方叫婆姐媽,即婦幼保護神陳靖姑)神像那兒取得一朵花,俗稱“請花”,祈求生兒育女。取紅花得女,白花得男。在莆仙,“重生男”的思想依然牢固。其表現之一就是種白茶花寄托生男孩的愿望。因此,白茶花比紅茶花更珍貴。
戲劇臉譜色彩斑斕,不同色彩暗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品德。和京劇一樣,莆仙戲白色臉譜也象征奸詐、陰險。但莆仙戲里還有一種白色臉譜:在演員的眼鼻間涂一塊白色,用于象征輕薄、好色。俗稱有這種臉譜的角色為“野公子”。這是傳統戲劇中丑角臉譜之一,稱“白四喜”。黑色臉譜也象征無私、正直、嚴肅,如包公戲里的包拯。莆仙話有“搓烏面(抹黑臉)”的說法,意思是因為堅持原則而得罪人。
紅色象征喜慶吉祥。在莆仙,每逢婚嫁、喜慶、節日,丈夫健在的婦女必須穿上大紅的衣服。她們平時也喜歡這樣穿。丈夫已故的婦女則不穿紅衣服。兒孫滿堂的老太婆穿紅衣服,一律穿紅衣服的定親隊伍,過年過節家家戶戶做紅團,用于盛禮品的十個一擔挑紅禮盤(俗稱“一擔盤”),這一切都透露出洋洋喜氣,是莆仙代代相傳而且常有的民俗。
婚禮服受婚俗的影響而不斷變化。解放后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莆仙農村,未婚姑娘一般不穿大紅衣服,大紅衣服是她們的結婚禮服。新郎的禮服是藍色的。那是婚禮服最單調一致的年代。
黃色是和尚袈裟的顏色。在封建社會里,又是帝王專用顏色,象征皇權、至高無上。所以至今人們很少穿黃色的衣服,特別是顏色較深的黃色。這表明傳統意識對人們的影響是深遠的。
色彩的象征意義有助于了解民風民俗。 (余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