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民如身
——莆陽尚書風(fēng)華(三)
二曰:為民請命,歷險罹難
在古代君主專制下,小民作為社會弱勢者,常遭各方勢力欺凌與侵害,期望有清官直臣為其代言;一些剛正烈臣,以儒家民本信念與仁德慈心,毅然挺身而出,為民請命,拯災(zāi)濟困。
明代刑部尚書林云同,嘉靖十九年(1540)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湖廣,時湖南沅州(今湖南芷江)、辰州(今湖南沅陵)有兵事,督府檄文取行糧(兵士出征口糧)數(shù)十萬石。適逢楚地(湖南)連年遭災(zāi)歉收,郡政馳廢,民受其害。云同蹙然曰:“楚比歲不登,物力盡矣,豈可竭澤乎?”疏請明世宗“借古今天下安危之變,辨是非公正之理。”朝廷以貸歲例輸納邊糧十五萬石給之,楚人仰之。
宋代戶部尚書蔡洸,以戶部郎出知鎮(zhèn)江府(今屬江蘇),值西溪卒移駐建康(今南京),舳艫相接。時因久旱,郡民筑陂儲水溉田,漕司檄郡決之,父老泣訴。蔡洸曰:“吾不忍獲罪百姓也!”拒絕決堤。已而大雨,漕運暢通無阻,歲亦大熟。郡民歌頌蔡洸功德,曰:“我儲我水,以灌以溉。俾我不奪(不被強行奪取),即決堤毀陂,蔡公是賴。”蔡洸因惠政有績,除司農(nóng)少卿。蔡洸算是幸運的,老天爺一場大雨幫了大忙,否則因護民陂溉田致漕運受阻,必難辭其咎的。
明代刑部尚書彭韶,為民請命的遭遇就不一樣了。早年于刑部地方司郎中任上,凡民之菇枉抱郁(含冤抱屈)者,則為之爬梳而直之,雖招禍致罪亦在所不惜。一次奉命查處外戚周遵強占民田案,回奏曰:“民為國之本,食為民之天。食足則民安,民安則國安。豈可以民田給貴戚,而重傷國本耶?”結(jié)果,田雖詔歸民有,彭郎中卻因觸犯權(quán)貴,被投進了牢獄,幸而御史主持正義,言其無他個過錯而得釋。
明代戶部尚書翁世資,亦曾因疏諫災(zāi)后保護民力忤旨,被下錦衣獄。天順三年(1459),時任工部右侍郎的他,奉命往淮、徐督運大木剛回朝,內(nèi)織染局上言提請:“先遣官往蘇、杭等五府,提督織造上供文綺(精美絲綢)七千匹,尚有六分之一多未完成。今預(yù)計朝廷各項賞賜等用,應(yīng)當另派官員督促各府加造七千匹。”對此,翁世資認為:“東南水潦,民苦艱食,宜當樽節(jié)(節(jié)制民力),以蘇疲困。”即與尚書趙榮、左侍郎霍宣商議減其半。趙、霍深知內(nèi)中風(fēng)險,皆有難色。世資曰:“倘得罪,某請以父子三人共當之,不敢累公也。”疏進,英宗疑其沽名釣譽,遂將翁世資作為主議者下錦衣獄,貶知衡州府(今湖南衡陽)。然而,翁世資并未消極,一如即往關(guān)心民瘼。到任后,便為疑犯數(shù)十人平反,設(shè)立便民倉。后升任江西布政使。任上,值大旱歉收,軍民多轉(zhuǎn)徙求活。世資大開倉稟賑災(zāi),并奏請蠲免民賦一百七十余萬石,免除一應(yīng)雜泛差科,境內(nèi)得以安定。四年之后,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奉敕巡撫山東,明年秋,東土大饑,世資憂形于色,日夜講求荒政,發(fā)稟勸分,遣官分道賑恤,民賴以濟。
翁世資、彭韶任憑仕途風(fēng)波涌起,不改為民之志,其愛民之誠,可敬可佩。然就政事而言,為民謀生,本是居官之守則,卻因權(quán)力尋租而異化,以至以權(quán)謀私日益成為官場之常規(guī),世人亦見怪不怪。此時,愛民如身、為民請命,便被視為一種見義勇為之崇高壯舉,實則社會變異、世風(fēng)淪落之悲情。歷史表明,只有人民真正擁有擇官之權(quán),排除一切勢力的左右,自主票決之時,當官為民方可回歸本義,成為官員的日常法則,而不僅僅是一種“官念”,一種道德操行,更非盜名欺世之空論。 (續(xù)完) (阮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