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民如身
——莆陽尚書風華(三)
民為邦本,是儒家政治思想的精華。漢代著名政治家賈誼論“大政”曰:“民無不為本也。國以民為本,君以民為本,吏以民為本。”深刻論述了政民關系。此論在今天看來,仍有振聾發聵之效。在政界,本末倒置、口是心非者不乏其人。殊不知,民之不存,官將焉附?民既為邦國之本,故為政須以愛民為本,愛民為大。幾乎是古代士族精英,包括一代明君之共識,無不視愛恤人民為治國安邦之要義。所謂“官有百職,歸于養民”也。
莆陽尚書,作為朝廷部堂之官,發揚“居堂廟之高,則憂其民”的優良傳統,居官守職,愛民如身,乃至不顧貶官下獄為民請命,其言其行,感人至深。
莆陽尚書愛民事跡,有以下二個特點:
一曰:民生為念,畢生素志。
明代刑部尚書彭韶,居官素以民生為念。其出任廣東布政使,下車伊始,召集父老百十人,問民所疾苦與利病所當興革者而施行之,問政于民,知難而進,力加施行。時有貴近恃勢在鄉國私采禽鳥異物進貢,官民俱罹其害。彭韶上書言狀,觸犯太監梁芳而“忤旨”,本已升任太理寺卿(相當現代高法院長),半道改調貴州布政使。啟行之日,廣東父老涕泣河下,如去慈父母,甚至有人追送至數百里之外。史稱彭韶居官,“視民病如在己身”,所至如春風,和氣著物,無不遇而發生。每逢朔望之日,受民投狀,決斷如流,告誡諄諄如子弟,令民感動,以到憤然不平者,傾刻間消除積怨,恥于拜見,而悄然離去。彭韶可謂莆臣中愛民如身之典型,實則其愛民勝愛己身。
水旱天災引發的饑荒,是歷代朝廷面臨的棘手問題,亦是檢驗官員是否愛民的試金石。明弘治年間,山東大旱,救災如救火。時任南京國子監祭酒的鄭紀,以強烈的愛民情懷,上書獻計曰:“人七日不食則死,安能待應募之米?今江南糧運擱淺山東,乞量許截借(漕糧),俟募到銀兩還。不唯民饑得免,于溝壑而船輕,亦易達于京師,深為兩便。”又建言將新近病死的太監羅兌,所遺鉅萬資財,用以購糧賑災,“愿無愛之,以救一方赤子。”并再次條陳“備荒六事”,均為孝宗所嘉納。十五年(1502),京師大旱,民或死或逃甚多。鄭紀時任戶部右侍郎,千方百計調度救災糧,設法將每月供給官軍的口糧,直接在河邊交兌,三個月共積出余米二十余萬石,抵充賑災之用,先發后聞,饑民全活甚眾。既顯其愛民之心,又展露理財之才。
明代兵部尚書郭應聘,長年征戰南疆平亂安邦,晚年傷疾發作,乞休終養。臨行之際,特上《安民四議》之疏,盡現其安民定邦之素志。刑部尚書林俊,于嘉靖二年(1523)致仕歸養,目睹農家“雞聲曙起東”、“辛苦不言功”胸懷,及“正苦催租急,歲熟喜還悲”心情,作《農夫苦》詩,嘆其生活之艱辛,寄以極大同情。三年后,莆田大旱,民不聊生,林俊已是七十五歲老人,致書朝廷,提請救濟饑民、蠲減田租。
宋代神宗朝刑部尚書林英(悅),因與時不合,未到半百便請病歸田。哲宗改元,安徽宣城發生災荒,餓殍遍罷,詔求妙選能臣前往撫綏。宰執司馬光等交章薦舉林悅。時林英年已六十有二,致仕亦有十五六年,朝命送至興化軍,催促迅速成行,林英毅然應命。時高太后攝政,召見曰:“卿歷事三朝,諫達民隱。宣城之命,勞卿一行。”林英抵宣城,開倉賑災,緩刑薄征,寬力馳禁,貸放種籽,蠲免租稅,諭使還業,實行一系列寬松政策,安定生活,扶持恢復生產。兩年之后,宣城民食以足,反為富饒“上郡”。邦人感其大德,建生祠奉祀之。
由上可見,莆陽尚書,不論任上或是致仕歸養,歸田而復出,總以民生為念。其愛民之心、為民謀事,絕非空論,而是一種矢志不移的政治信念和行動指南。
(未完待續)(阮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