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國子監(jiān)祭酒李仁杰
李仁杰,初字唐英,后更字士英,明英宗宣德三年(1428)生,莆陽城關后埭人。考《莆陽比事》烏石官職條載:“后埭李、荔宅李、義門上坊李、錢坑李,并唐蔡王尉之后、諫議欣、九江守昭遠之族。”李氏郡望為“隴西郡”,而徙居莆陽之李氏,尤為望族,科第簪纓不絕。仁杰生父煥,字德章,穎敏好學,孝友喜讀書。英宗正統(tǒng)九年(1444)鄉(xiāng)試舉人,官雷州訓導,禔躬以敬,敷教以寬,勤課后學,振起士風,廉介善干,時論推許。
仁杰生有異質,幼隨父學,耐得清貧,持身廉潔,愛好古文,以文德修養(yǎng)而聞名遠近。天順三年(1459),仁杰年三十二,與邑人黃仲昭(名潛、以字行)同應福建鄉(xiāng)試,仁杰中(舉人)第三名,仲昭為第六名。天順四年(1460),仁杰初赴京師省試,未第。
天順七年(1464)二月,仁杰又赴京師參加省試,其時闈中起火,焚死舉子九十余人,仁杰幸免于難。英宗可憐舉子之被焚者,并賜進士出身,諭祭于郊,哀動百里。八月補試,翌年廷試,莆陽舉子唯陳音、楊瑯等八人擢彭教榜進士。仁杰榜上無名。
到了成化二年(1466),憲宗登極,仁杰伴隨黃仲昭再次赴京應試,是科莆陽舉子有黃仲昭等十二人擢羅倫榜進士,仁杰再挫場屋。成化五年(1469),時年四十二歲的仁杰,與邑人周瑛(字梁石)等人赴京應試,是科莆陽舉子有周瑛等九人擢張升榜進士,唯獨仁杰仍名落孫山。俗云:“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其經幾番挫折,終長一番見識。這位落第舉子朝中無權勢者可以依靠,只能憑仗自己“薄有辭賦”來科再入考場。
白日莫閑過,青春不再來,仁杰歷經十三載寒窗苦讀,始于成化八年(1472)應省試,奪得進士第七名。
其時廷試閱卷官為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彭時(字純道)等四十六員。十七日放榜,共取進士二百五十名,欽點吳寬(字原博)為一甲第一名(狀元),劉震(字道亨)為一甲第二名(榜眼),李仁杰為一甲第三名(探花)。知府潘琴等在城關后埭為壬辰科進士及第李仁杰立“探花坊”。初授翰林院編修。吳、劉、李三位同年均年幼家貧而好學,才華橫溢,文思敏捷,下筆立就,不襲陳言,而今一甲三及第又同供職翰林,士林傳為佳話。
未幾,仁杰以母喪歸莆陽守孝。其友人陳宗調邀其游,以解心愁。服除還任。
仁杰旋升國子監(jiān)祭酒,以正己為先,教禁為次。任上,嚴格遵照前任祭酒制定的監(jiān)規(guī),威嚴不可侵犯,每日授課,堅持每季度必考,從不松懈。人若不私而天下自公,仁杰尤為愛惜人才,為太學生所敬畏。其著有《文集》八卷存世。如其撰《送鄭啟善掌江都教》詩云:“故園桑梓舊連陰,京邸相逢喜不禁。尊酒又為千里別,柳色依依向客深。明到維揚如見雁,殷勤無惜寄佳音。”仁杰精經術,從學者常數十人,當其病劇,猶矻矻坐堂上為諸生講解。
其年逾四十,即治葬穴,曰:“死者人之常,他日不欲以后事累吾家也。”其嘗語家人曰:“吾父不幸時,客囊蕭然,殆不能殮,痛恨至今未忘,吾即死,殮無獨厚。”其明達如此,令人敬佩。仁杰秩將滿,而病卒,年五十二。父煥以子貴,贈編修。成化二十二年(1486),御史劉信為壬辰科進士李仁杰、黃榮等八人立“應奎坊”。俗云:“拙者能勉,與巧者同功也。”仁杰未拙,能為搏取科名慎而思之,勤而行之,終于成就天子之得意門生。 (黃祖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