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冇(音破)起冇糕”比喻虛夸。阿冇只是個虛擬的名字,指虛夸的人,冇指虛而不實,莆仙稱發酵為“起母”。冇糕指發過頭了的米糕,內部空洞很大,體積比正常的大,發酸不好吃。莆仙米糕是大米磨成漿,經過發酵,用碗為盛器蒸成的叫碗甌糕,直接倒入蒸籠蒸成后切成菱形的叫糕,是大眾食品,節日食品。端午節五月初一,人們要吃米糕。意思相近的俗語有“小五哥放大炮(炮仗)”。小五哥是莆仙民間故事中的機智人物,有一次他故意傳言、虛張聲勢要放一個大炮仗,引起很多人圍觀,結果他只放了一個小鞭炮,以此捉弄人。以后人們就用這個俗語比喻“虛夸”。
“灶廚下相(音肖)賀老媽”和“西瓜介(自己)臺(切)介紅”的引申意義都是自夸,自我吹噓。灶廚下是莆仙舊式灶臺前用于放柴火以及人坐著燒火的小角落,在廚房里那個隱秘的小角落里夸自家老婆,沒有經過公眾的評價,沒有什么價值。在農村,村民在閑聊的時候,常常對人品頭論足,這些評論基本一致后形成的輿論,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對人的評價舉足輕重,甚至可能影響一個人在村里的地位。自夸要經得起這種評論的檢驗。后一句相當于“王婆賣瓜,自賣自夸”。字面意思是“自己切的西瓜自己覺得紅”,紅的西瓜甜。但是甜不甜,不是自己說了算,也要別人認可。莆仙切西瓜、柚子、菠蘿都說成“臺(殺)”。這是很有意思的。
“企(站)壺山山頂尾去聽”和“聽寒(冷)寒”謂別人說空話(空洞不切實際的話),自己不愿聽。壺山在興化平原的西面,挺拔雄偉,是莆田的象征。俗話說“壺山風弄口”,兩個尖頂之間,是風口,在那兒根本無法聽到山下人說的話。這讓人想起上古高士許由。舜讓天下給他,他不要,叫他當九洲長,他不愿聽,跑到水邊去洗耳朵。莆仙人卻跑到壺山頂去,恐怕也是洗耳。那邊風大,只能做風浴。
“好田食雙頭溝”比喻人從相對的雙方都得到好處(這一句又有稱贊某人命運好的意思)。過去農田灌溉用水車車水,因為水盈而后進,如果只從一頭車水,很慢,而且另一頭得到的水很少,甚至得不到。興化平原上溝渠縱橫,河網密布,很多水田兩頭都有河溝,可以從兩頭引水灌溉,非常便利。這種田一般是上上好田。“轎夫雙頭戽”意思相近。舊時婚俗,姑娘出嫁是用轎子抬到男家的。抬轎子的轎夫,不但向女家也向男家要吃的、要錢物,有時候獅子大開口,莆仙稱之為戽斗。戽斗是一種取水灌田用的舊式農具。像沒有提梁的水桶,兩邊系上繩子,使用時兩人對站在岸上,拉繩從河(塘中)汲水。這一句貶義,與普通話“吃了原告吃被告”意思相近。
莆仙方言俗語觀察事物細致,比喻生動貼切,從一些俗語的興替可以看出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的變遷。
(續完)(余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