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收到了林春德先生輯注的《佘翔詩三百首》一書,紅色的封面,金色的書名,別具一格。我一邊賞詩,一邊讀注解,瀏覽之余,如拂春風,頗生贊嘆。
佘翔,字宗漢,莆田涵江人,明朝嘉靖四年(1525)舉人,官全椒知縣,后因不滿官場的黑暗,棄官拂袖去,浪跡大江南北,常與文學名流結(jié)社唱酬。他平生工詩,著有《薜荔園詩》《佘宗漢稿》《金陵記游文》等書。刑部尚書王世貞,按察使李攀龍,郎中屠隆,及當時的復古派文學家,都與他結(jié)為文友。王世貞特別贊揚他的七字詩寫得極妙。清代鄭王臣在《蘭陔詩話》中稱贊他如東晉的陶淵明,又似阮籍。佘堪稱明代中后期詩壇高手,他的詩歌是明代中后葉的佼佼者,是上乘之作。也是莆田古代難得的一部詩歌經(jīng)典之作。一部反映莆田及大江南北明代社會風情的史詩。
林春德先生仿效《唐詩三百首》之法,從佘翔的1200多首詩歌中,選輯了300首詩作,并加以注釋,稱為《(佘翔詩三百首)輯注》,這在莆田歷代古典文學作品的弘揚上,是第一次大膽的嘗試。
全書除前言、后記外,按詩歌的體裁前后共分五言絕句、五言古詩、五言律詩、七言絕句、七言古詩等五卷。其中第三卷五言律詩收詩篇80多首,第四卷七言絕句收70多首,二者占全書的半數(shù)以上。就詩歌題材而言,有寫景詩、唱酬詩、記游詩、詠物詩等,這些詩數(shù)量最多,多為有感而作,其中不乏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最有價值。但佘翔為400多年前的文人,他的詩極具唐宋遺風,詩中常常引用歷史典故,還有不少代稱和古代用語,要想準確地加以注釋,確非等閑易事,正如作者在“后記”中所言, “佘翔的詩歌,涉及面廣,遣詞煉句,述事言情”,詩風意境“高遠深邃”。為他的詩作注,“總感到有些力不從心”。可見注釋工作難度很大。
但從全書看,為了作好注釋工作,林先生往往引經(jīng)據(jù)典,釋疑解難,很下了不少真功夫。據(jù)粗略計算,他先后從辭書中引用了《詩經(jīng)》、《山海經(jīng)》、《論語》、《莊子》、《楚辭》、《戰(zhàn)國策》、《列子》、《國語》、《史記》、《漢書》等大量典籍資料,還引用了許多古詩句作為佐證。可見,林先生的確付出了諸多的努力和心血。在時下世俗文化大潮的沖擊下,能夠潛心研究和弘揚古典文化,確實令人欽佩。
他的注釋除了引經(jīng)據(jù)典進行考證外,作者還憑借自己的閱歷,在注釋中給讀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如在《烏石山避暑》一詩中,對“塔影懸初地”中的“塔影”作了200字的注釋,對塔的名稱、形狀、構(gòu)造等作了詳盡的介紹。又如《謁禹廟》一詩,對禹廟也作了詳盡的注釋,介紹了大禹的生平及大禹廟的地址等。凡此種種,都給全書增加了頗多的資料性。正如作者所說,“該書填補了莆田明代文史、文學作品研究領域的空白。”
當然,書中還有一些紕漏和不足之處,但瑕不掩瑜。總之,《(佘翔詩三百首)輯注》是一本史料與資料并具的好書,值得大家一讀。 (黃黎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