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朱寨大宗祠始建于宋宣和七年(1125),座落仙游楓亭鎮朱寨,背靠樓梯峰、太子峰、魁斗峰支山脈延伸結穴寶地,座北朝南,東向湄洲灣西北岸,環境優美,人杰地靈,人才輩出。有聯為證:“官定雙潮映日萬丁地,仙示四水歸堂希世境”;“堂聚四水佑朱裔,日迎雙潮映朝堂。”
堂前有一奇觀,楓慈溪下游朱氏海灘有一塊大巨石稱“烏石牛”似一頭大水牛臥倒在海灘,東與莆田東沙界,南與惠安東吳界,這塊神奇的“烏石牛”也是三縣海灘交界奠基石,古有一腳踩三縣之奇談。
1995年宗祠重建落成,為了弘揚祖德,激勵后人,宗祠后殿壁上彩畫朱賞、朱泳公、朱文一公等始祖畫像,自第一代至廿九代先祖“仙牌”重新仿古制作,臺胞及海內外宗親一千五百多人回鄉謁祖并舉行隆重進主儀式,自進主后每年七月十五日舉辦盛大祭祖活動,激勵后人慎終追遠,尊祖敬宗。朱寨大宗祠石柱上的楹聯:“固始入閩光祖德,觀洋衍派紹錢江”,講的就是朱氏家族于宋宣和年間自河南光州固始遷移到南方,在琳井形成巨族。又從莆田黃石琳井遷至錢江,錢江即仙游縣朱寨,在唐宋時稱道觀洋。
朱氏宗祠建筑為三進二天井,大門兩旁保存一對八百多年蓮花紋石鼓,宗祠左邊有一口一千多年四角井,大旱之年不干,以前群眾飲水全靠這口好水井,民眾稱“龍井”,祠內二大天井,青石精磨而成,左邊墻壁上保留一塊青綠色大石碑,是大清乾隆十四年吉冬立,現今保存完好,掛馬樁旗桿石尚存。遺憾的是,一九八一年遭火劫,宗祠被燒成平地,多數文物被燒殆盡,有堂聯為證:“回祿無情祠宇成瓦礫,祖先有德臺胞助重興。”為了緬懷祖恩,朱寨后裔及臺胞宗親同心同德,捐資獻勞,于一九八八年在原址上重建,土木石結構,占地五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積660多平方米,建筑格式仿古結構,保持明代風貌,建筑規模居仙游朱氏宗祠之最。
開基始祖賞公,堂號為“錢江”,后裔繁衍海內外,臺灣、馬來西亞、印尼、莆、仙、惠,據不完全統計,繁衍朱氏“錢江”后裔約二十多萬人。“錢江”就是今天的朱寨。明正德十五年(1520),興化府莆田縣留應龍大人認為:“朱” 與“珠”乃是同音,珠乃是稀世之寶,應珍藏之匣,匣狀又似村落建筑得防衛寨,朱族必號“朱寨”為宜。從此,“朱寨”地名沿用至今。現聚居在朱寨這塊方圓8.6平方公里的熱土上,轄屬海濱、海安、和平三個行政村和輝煌半個行政村,人口二萬多人,惠安三朱人口八千多人,惠安涂嶺人口二千多人。
始祖賞公系進士出身,曾任龍溪南安知縣,次任南劍州正堂,惠安三朱大四房后裔朱一龍、朱一鳳曾任布政參政,兄弟同致仕有祠聯為證,“兄弟同登龍虎榜,君臣共上鳳凰樓。”共和盛世,人才輩出,朱氏“錢江”后裔有離退休和在職省級團級以上官員24人,第四房的三朱后裔朱阿衍曾任廈門市市長,后任福建省常委兼副省長。還有許多專家、學者、教授、高級技術人才,各條戰線英模人物。
改革開放后,朱寨發生翻天覆地變化,高樓大廈林立工廠如雨后春筍。企業家朱暉在楓亭工業園區征地四百多畝,獨家創辦福建海安橡膠有限公司,成功生產全鋼子午線巨型輪胎,譽稱“中國第一胎”。 (朱來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