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每當赤日炎炎的酷暑,人們急不可耐地消暑解渴之際,便不約而同地想到了“車丸”,也勾起了對了解涵江“車丸森”歷史的興趣。
“車丸森”,名叫林玉森,家住涵江涵東后度村,俗名阿森。身材不高,但硬朗強壯。耳背較重,但聲如洪鐘。眼下,兒孫滿堂,家景興旺,正安度晚年。
阿森加工經營“車丸”的歷史,應從他祖父輩說起。其祖父名叫阿溫,原來,一家以農為本,并加工豆芽菜為副業,生計拮據。清光緒末年,為了解困,阿溫十六七歲時,便試著在每年夏天,操起賣“車丸”的生意。阿溫的母親心靈手巧,精于加工,所做的“車丸”受人歡迎,從此,成為較固定的副業。每年農歷5月至8月,阿溫挑著“車丸”擔,走街串巷,流動擺攤。阿森父親同樣子承父業,有了阿溫的名聲,車丸生意頗為興旺。阿森同樣從小便圍著“車丸”擔,幫手幫腳,20多歲便能獨立做生意。
上世紀30年代,阿森放膽經營,把攤點擺到涵江鬧市尾梨巷口,從此,有了固定場所,民國35年(1946),阿森以240擔谷子購買了該地約20平方場所,開起了“車丸店”,擺三張桌子,生意越加順手,“車丸森”綽號也從此成為“阿森”的代名。可他家為了籌集240擔谷子,忍痛借了月利三分之高利貨,直拖到3年后才還清債務。
當時,涵江加工制作“車丸”的攤店少說有10多家,為什么“車丸森”能獨領風騷呢?自然有其用料加工的獨到之處:
選料方面,講究品種質地。糯米要用本地山區產品,板糖則用仙游產的。
制作方面工序嚴格。舂丸粉的石錘(俗稱“碓頭”)重20斤,其每加工10市斤“丸粉”,平均要用20斤的“碓頭”碾200下,過篩的篩網要100眼的,而不是平常所用的60眼。丸粉性急,必須當日加工,否則,隔日就變酸,為此,每天清晨二三點即起舂丸粉,一般日加工二三十斤丸粉,其勞動強度之大,非凡人可比,正印證了“丸子好吃丸難搓”的俗語。
特別講究的是用水。其每道工序用水均取于本村后垅三門井之水。該井為數百年古井,地處青璜山脈,水質清冽爽口。用該井清水煮“車丸”,咬起“車丸”,水軟丸甜,頓覺疲卻暑消,精神一振。
“車丸森”經營堅持面向大眾,價錢便宜。
當時,花5文便可買10粒一碗的“車丸”,這對來涵經商、過路行人、本地居民來說,可以消費得起,故常常座無虛席。每當盛夏季節,更是加擺桌子,仍無法應付,不少人站著吃。每天加工的丸粉高達四五十市斤,全家人忙得團團轉。
由于經營紅火,家景趨旺,便有了一點小積蓄。臨解放時,便撥出部分,與另外二人合伙開辦碗店,由他們出面經營,誰知虧了本。從中“車丸森”吸取教訓,便不再參與沒有把握的行業,仍一心一意專賣“車丸”,直到涵江解放。
1950年后,他仍以個體商販,繼續在原地經營“車丸”。1956年,對資改造。他把店無償歸公,從此終止了長達七八十年的“車丸”生涯。同年,他被安排在涵江木材公司當鋸木工人,國家三年經濟困難時期,他被下放回家;之后,改行在涵江市場賣蟶、海蠣。憑他多年的經營之道,賣海產同樣生意興旺。
此時,人們并不稱他“蟶森”“蠣森”,上了年紀的顧客仍然稱他為“車丸森”,直至21世紀來臨之際,此綽號仍在相襲沿用。聽著這經營特色濃郁、行業色彩濃重的親切呼喚,使人們對古鎮涵江的繁華商貿、繁榮市井更加懷念不已。 (林玉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