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潛(1423—1473),字孟時,號竹巖,莆田柯山(今城廂區靈川鎮柯朱村)人。明景泰二年(1451)高中狀元,授翰林院編修。
柯潛在京為官期間,曾經告假回莆省親過。在他省親期間,他曾邀約諸多宗親朋舊一起游覽了莆仙大地諸如辟支巖、九鯉湖、龍華寺、烏石山(即東巖山)、梅峰寺等著名景區,并留下了大量的詩作。這些詩作無疑是留給莆仙人民的寶貴遺產,今天我們應該倍加珍惜。
那年冬天,柯潛與好友陳廷威一起游覽了莆田的烏石山和梅峰寺,分別寫下《烏石松濤為陳廷威作》和《梅峰霽雪同前》兩首詩。這兩首詩都可以被看作是介紹旅游景點的絕好詩篇。讓我們共同來欣賞《梅峰霽雪》一詩。詩中寫道:
郡城有山似蓬島,樓觀層層倚穹昊;尋常秀色亦可人,積雪晴時看更好。斷橋流水石崖陰,婥約梅花開滿林。狂吟有客沖寒去,挹取清香薰古心。
莆田城關是古代興化府所在地,當然可以稱作“郡城”。城里有座山,叫梅峰,也叫雷山,北枕九華山,南拱壺公山,東眺東巖山,山上遍植梅樹,每當梅花盛開時節,梅香四溢。山上有一座古剎,名曰梅峰寺。該寺始建于宋元豐八年(1085),宋崇寧三年(1104),徽宗皇帝御賜“梅林佛國”匾額。宋政和元年(1111)敕賜寺名“天寧萬壽寺”,習慣稱作梅峰寺。梅峰寺“寺內有鐘一口,聲聞江口間,且音有抑揚,能卜陰晴,匠人蔡通所鑄也。”“梅寺晨鐘”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作者在詩中并不著墨于“梅寺晨鐘”,而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那“梅花開滿林”以及“積雪晴時”的景色,可以說,整首詩都是用粗線條的筆法描繪的。讓我們細細來欣賞這首詩吧。
“郡城有山似蓬島”,作者飽含激情地劈頭發出一聲感嘆。蓬萊、瀛洲、方丈,是傳說中的三座仙山。作者把座落在莆田城區的梅峰比作三大仙山之一的蓬萊島,一下子把讀者的胃口給吊起來了,不由得使讀者急于知道這座“似蓬島”的梅峰山到底是一座怎樣美麗絕倫的好去處呢。作者列出的“菜單”一共有四道“萊”,其中三道“菜”是用眼睛看的,另一道“菜”是用鼻子聞的。根據游客的游覽心理和游覽習慣,一進入梅峰景區,首先映入眼簾的當然是那座遠近聞名的古剎梅峰寺的建筑群。依山而建的梅峰寺,其建筑群的建筑風格定然是層層疊疊、錯落有致的。為了形容這些建筑物的高大,作者用極具夸張的筆調寫道:“樓觀層層倚穹昊”。“穹昊”是“天空”的意思,“倚穹昊”,是直插藍天的意思。這是作者呈現給讀者的第一道“菜”。第二道“菜”和第三道“菜”是作者引領你去看“積雪晴時”的兩大景致,其一是“斷橋流水”、其二是“滿林梅花”。為了渲染這兩大景色,作者作了一個十分巧妙的鋪墊——“尋常秀色亦可人”。表面上看,作者好像只是輕描淡寫地順便帶上這么一句,實際上,這句詩正是為了反襯“積雪晴時看更好”作了必要的,而且是十分巧妙的渲染。鋪墊過后,該看那兩道“正菜”了。其一是“斷橋流水石崖陰”。在咱南方,雖然下了雪,天氣要比平時冷許多,但還不至于把小溪里的水也結凍起來,小溪里的水還照樣淙淙地流淌著,橫跨在小溪上的那座斷橋,不僅不會破壞這雪后的美景,反而給這雪后的景色增添了幾分美意,連同那被白雪映襯的石崖顯得有些陰暗,也變得更美起來。其二是“婥約梅花開滿林”。在梅峰這里,你看那漫山遍野都是梅林,而在這時,那柔美無比的梅花正在凌寒盛開。可以想見,一方面是那漫山遍野的白皚皚的雪地,另一方面是滿林盛開的婥約梅花,多么壯觀呀!這種景致,恐怕在別的地方也不多見哩。置身在這雪后的梅林里,能不令人心曠神怡嗎?能不令人詩情滿懷,以至于狂吟不止嗎?上面說過,作者在“菜單”里列出的最后一道“菜”是用鼻子聞的,作者,還有你——讀者朋友,置身于“婥約梅花開滿林”的環境中,你定能聞到那送入你的鼻子以至心肺中的一陣陣梅花的清香,這清香不是正在薰染著你心中那不同時俗的意念嗎?
松竹梅,乃歲寒三友。在作者的號(作者號“竹巖”)中,體現了作者對竹的酷愛;而且在作者的其他詩作中,也對松、竹、梅三友作了吟詠。正是對松樹的不畏艱難困苦的堅強,對竹子的堅貞有節,以及對梅花傲霜斗雪的高潔的吟詠和歌頌,充分體現出作者的高貴的品格。據翰林院修撰吳希賢所書:柯潛“豐神秀穎,資性持重,言笑不茍。其所與游,必斯文雅誼至傾倒無間,非其類,雖達官要人,氣焰薰灼,遇之不交一語。”書中還說:明景泰丙子七月,“命往應天考試,舟經淮揚。士有暮夜投公(指柯潛)私者,公叱之,曰:lsquo;爾急去!毋自速罪戾。rsquo;其人謂公陽卻之。固以請,以所賂遺公前。公怒,命執之,付有司治以法。是秋,場屋肅然,錄成,稱得人為天下先。”這段史料,正反映出柯潛廉潔奉公、剛正不阿的松、竹、梅品格。而這些優秀品格的形成,是與柯潛能時刻以松、竹、梅的品格薰陶自己、嚴格自律分不開的。(王元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