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唐九牧林氏大宗譜》是福建莆田林姓中最大一支派的大宗族譜,又稱為《莆田前埭林氏大宗譜》。大宗譜最早修于清康熙27年(1688),由唐九牧族人聚居地莆田前埭大宗祠組織纂修,在康熙之前的舊譜均毀于戰火或遺失。清代最后一次修譜為清光緒25年(1890),在這中間曾有多次修譜。現存完整的一套藏于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為民國丁丑(1937),分為序、卷首、正文三大部分,線裝木刻本,共24冊,3000余頁。
2001年,莆田市林氏委員會組織林祖巖、林春德等熱心人士續修宗譜,歷經十余年時間,終于完稿。宗譜由中央紀委原委員、中紀委駐國務院僑辦紀檢組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理事長林文肯、全國人大常委會常委林強、最高人民法庭資深大法官林惠農、莆田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林國良、莆田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長林春連、林志釗,市政協副主席林惠中等領導題詞。莆田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市姓氏源流研究會會長林育材作序,市姓氏源流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林春德任主編。序的內容很豐富,記載了林氏淵源、歷代功德以及這次修譜過程等。
宗譜內文分為17卷,約82萬字,預計在2012年農歷十月初五,即唐九牧之父林披逝世1210年紀念日之前出版。
卷首的主要內容是:御詩、題譜。為歷代皇帝給林氏先祖的題詩、題字。其中有宋仁宗皇帝親書的“忠孝”二字。還有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于宋淳熙元年(1174)手書的“長山世譜”四字。卷首的其它內容是:舊譜凡例、紀略、謝略、謝表。“謝表”:是林氏族人中舉升遷后給皇帝的謝恩奏折。
卷一至卷十七,為族譜的正文部分。卷一為“葦公后裔科第名錄”、“葦公后裔名賢錄”。卷二為“策問”:是林氏在科舉考試中寫的較好的文章或參加殿試時回答皇帝提問時的記錄,共二篇:即狀元林環、探花林文金鑾殿對策。卷三為“疏”、“書”,共七篇。卷四為“恩綸”:是皇帝給林氏先賢的各種敕命、制誥等。卷五為“像贊”:共有342名林氏先賢的畫像及簡歷。其中有殷商少師、林姓太始祖比干;比干的兒子、周武王賜姓的林堅;林氏入閩始祖、晉安郡王林祿等。卷六為“墓考”:是林氏先人墓地的地域圖形、人文介紹及考證。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殷少師比干墓介紹、周武王封比干墓的銅盤銘的考證、先圣孔子給比干墓刻寫的墓碑的摹寫等。卷七為“祠考”:較為詳盡地介紹了林氏大宗祠的建立年代、建制結構、修建過程等并附有圖形。卷八為“長林世紀”:主要記載林姓從殷比干起至晉安郡王林祿入閩止的起源、發展、遷徙過程及主要官員的職務等情況。卷九為“入閩世系”,即從晉安郡王祿公起至唐貞觀時林氏九兄弟任九州剌史止。卷十為“前埭大宗世系”。卷十一至卷十六為“前埭監簿世系、司戶世系和貢元房世系”,詳盡記述了林姓三大房派的繁衍歷程。卷十七為“莆田遷福鼎后港世系”。
特別有意義的是,唐九牧林氏大宗譜編修小組在整理古譜時,發現古譜記載:早在宋代,九牧長房林葦后裔就遷居湖北黃岡縣,成為中國近代史上三位名人林育英、林育南、林育容的先祖;而舉世聞名的虎門銷煙民族英雄林則徐,祖上系唐九牧長房葦公后裔;莆田林姓歷史上唯一的狀元林環、探花林文均出自九牧長房葦公之系。正所謂泱泱大族,爍爍其華! (林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