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協興豆干走紅涵江大街小巷,那一片片薄薄的印有“協興”字樣的豆干,成了婦孺皆知、老少咸宜的食品菜肴。其實,豆腐、豆干是中國人傳統的食品,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豆制品,而協興豆干卻能以它的獨特風味一枝獨秀,令人刮目,確有它的高人之處。
協興豆干店的主人叫陳錦,莆城東門兜人。陳錦像舊時代的普通中國人一樣,為了生計,年青時就四出學手藝,做醬油、澆豆腐、制豆干、打銀器,他樣樣來得。上世紀20年代前,陳錦先在莆城內開辦醬油店營生,但因資金不足,斗不過大醬園,只好收盤。20年代中后期到涵江打鐵巷租房開店,專門生產豆干,店名“協興”。
生產制作火魯豆干,先要選用上好大豆,經挑選后加水浸泡,再經磨漿、燒煮、點鹵,生成豆腐花。這時把一個個正方形的木格子(大小與豆干相當)擺放在一塊大方板上,在每個格內鋪入一塊塊手帕大小的紗巾,然后再往紗巾的底部擺放一塊刻有“協興”字紋的小鐵片。準備就緒后,就用一把大湯匙,將豆腐花舀入鋪著紗布的木格子內,一般一個格子舀2湯匙,到裝滿格子為止。所有的木格全舀滿后,便將紗布的四個角相向包貼,成為水豆腐。
這時再將一包包的水豆腐集中擺放在大方板上,同時另取一塊同樣大小大方板,壓在上面,再在上面加上一根橫木扣壓其上,壓去水豆腐中的水份。經過個把鐘頭,待水份全去掉后,開壓,解開紗巾,除去木格子,便得到了一塊塊白色的豆干。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煮鹵。在一個大鍋內注入清水,水中加入一定量的鹵水,用大火燒煮。煮開后不久,即可將白豆干撈起,晾干。
第二天一早,再用上好醬油和高湯、香料等重煮一遍。這一次燒煮功夫,至關重要。既不能焦,味道也不能過咸或過淡,否則,將前功盡棄。這是焙豆干的最關鍵的一步。
生產制作火魯豆干工序多,細枝末節樣樣都得顧及,所以陳錦夫妻從早忙到晚,還是忙不過來,往往還得雇個把工人協助。
剛剛火魯制出來的協興豆干是黃紅色的,又香又脆,咸中帶甜,甜中帶咸。一句話,色香味俱全。因為豆干比較薄,韌勁比較大,對折起來從不開裂,既可當萊吃,又可當點心吃,故此,買的人很多,大家吃后都贊不絕口。協興豆干名聲大響,一角錢只能買24張。但陳老板每天也只固定做數十斤豆子,從不肯多做;多做就難免粗制濫造,影響生意。
不少前往福州、上海等地的商人,臨行前,總愛跑到協興店,買上數十百張。而陳老板總是十分細心地用竹禾葉(本地話叫“禾船”)將烙豆干打成四四方方(或長方形)的一包,外面再用梗草(或麻絲)四下里反復包扎,既精美又貼實,提了饋贈親朋好友,確是上乘佳品。
抗戰爆發后,市場蕭條,生意日漸清淡,不少店鋪倒閉,協興店也只好收盤。陳錦只好改行打銀器,然而戰亂之際,哪有生意可做,不久,又告關門,只好回到東門兜干老本行一開豆腐店,做小本生意。80年代去世。 (黃黎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