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游洋志》卷之三記載,宋仁宗在位期間(1023-1063),興化縣先后有兩位受到人民群眾好評的知縣。
許世昌,慶歷六年(1046)來宰斯邑。愛民如子。其有笞杖之刑,亦只示辱而已。且清白自持,但飲邑中一水,馀無所取。百姓比于召信臣。
張彥博,嘉佑二年(1057)宰斯邑。有雷厲風行之風,有寬厚待人之量。老百姓一旦犯法,不用審問,不用動刑具,囚犯的罪行就會一清二楚;老百姓也無不佩服他辦事效率高。所以,縣令梅澤在堂壁上題詞:“由太平以至元豐,歷百馀年,臨是邦者惟聞許公世昌、張公彥博僅稱賢令焉。”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興化置縣;到了宋神宗元豐時(1078-1085)恰恰經歷百馀年。
時勢造英雄。宋仁宗在位時興化縣有兩位受到民眾好評的知縣,那是來之不易的。這是值得我們今天好好研究的。
宋朝建國之初,“冗官”之弊一直無法克服。后來又出現(xiàn)“冗兵”局面,朝政愈發(fā)雪上加霜。到了慶歷三年(1043),范仲淹出任宰相,提出“抑僥幸”,即不要搞封官許愿、“精貢舉”,重視選拔明經人才等國策,宋仁宗決心改革吏制,實行新政。
其中,最突出的是改革考試制度。例如,舊制選拔進士僅考詩賦,新政則增至三種:“先策,次論,次詩賦”。這一制度遂成宋朝中期既定方針,后來王安石、司馬光任相時都這樣做。嘉佑二年(1057),宋仁宗“親試舉人。凡進士與殿試者,始皆免黜落”,進士和殿試者從此有了言論自由。可見,宋朝治世從慶歷新政(1043-1045)開始選賢舉能。
為什么慶歷新政那么靈?前后僅僅三年,就會大見成效?原來,學校教育是國家和民族的命根子。教育方針正確與否,直接關系著官風和民風的健康程度。春秋后期,孔子創(chuàng)辦私學,用六經教書育人,教育學生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君子精神。有了君子精神,才能勇挑國家和民族重任。
范仲淹的精貢舉也是這樣,對全國各地學校教學要求比以前更加嚴格了。要求他們不僅要教好詩賦,而且還要教好國策,讀六經,明古今,懂得出謀獻策,寫政論文。國策,是國家的基本政策。宋初所以冗官,不會辦事的人多,全因為應試時不是考國策,而是僅僅考詩賦。所以,出了問題不能一味怪政府官員,還要怪國家考核時出了偏差。政論文是對考生國策、理論、能力、觀點等方面的綜合測試,既考核考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知識水平,又考核學生政治思想修養(yǎng)或政治見解等等。由于考核要求不同了,精益求精,所以,慶歷新政揭開了宋朝中期改革的序幕,改革吏治,改革考試制度成了那時的重頭戲。司馬光、王安石等人雖然是以前的進士,但是,他們卻都是經過慶歷新政洗禮的人們,無不顯得今非昔比了。司馬光后來主編《資治通鑒》,是中國古代大史學家;王安石后來主持變法,歷史貢獻大,列寧稱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許世昌、張彥博出任興化知縣,干出了一番事業(yè),受到了當?shù)氐暮迷u,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知縣不同了,興化軍三縣人口變化規(guī)律也不同了。《重刊興化府志》即弘治志卷之十說,據《宋史》記載,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976-984)63157戶,宋郡志為64887戶,其中主戶41982戶,客戶22905戶;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55237戶,其中主戶35153戶,客戶20084戶;宋光宗紹熙年間(1190-1194)72363戶,其中主戶44376戶,客戶27987戶。太平興國年間,這一地區(qū)人口已經達到63157戶,但是100年后,這里在籍人口反而少了近8000戶,和唐朝前期在籍人口不斷上升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到了后來卻是又升了起來,增加了一萬七千多戶。
宋代興化軍在籍人口為什么先降后升?一句話,冗官害死人!政府官員不會辦事的人多,地方上遇到的問題得不到解決,人們只好背鄉(xiāng)離井,到別的地方謀生。其結果人走多了,成群結隊離開了,興化軍三縣人口也就不斷下降了。到了慶歷新政時,改革吏治,官風變了,人心才漸漸思定了;到處流浪、無家可歸的人們一直到了這時才想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從此,在籍人口開始回升了。所以,慶歷新政期間興化軍在籍人口比元豐時還少得多,經過三四十年長期努力后才達到55237戶。以后木蘭陂等農田水利工程竣工了,發(fā)展農業(yè)的條件日益完善了,在籍人口也就越來越多了。所以,知縣不同了,有時也會迎來在籍人口的大變化。
毛主席說:“政治路線確定以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宋仁宗時興化兩知縣富有中華民族的君子精神。他倆立足山區(qū),愛祖國,愛人民,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史上留名,令人贊嘆不已。他們給后來人樹立了榜樣,推動和促進了本地區(qū)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發(fā)展。據《游洋志》卷之四記載:熙寧九年(1076),薛奕“以貢士入京,上書愿就武舉,遂以第一甲狀元及第。時同郡徐鐸亦冠進士,神宗賜詩以寵之,曰:lsquo;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rsquo;”興化教育從此名聞天下。所以,慶歷新政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并不是由誰說了算,而是由宋朝中期改革日益深入的社會實際下結論。
時勢造英雄,慶歷新政簡直成了英雄輩出的改革,司馬光、王安石、許世昌、張彥博hellip;hellip; (林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