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0年代起,涵江鑒前有一家專賣小吃盤舍龜的小店,其盤舍龜皮薄,餡軟,清甜可口,價廉物美,極受涵江居民喜愛。涵江人家多在早上買幾個盤舍龜,泡壺茶,就是極好的早餐。
這家盤舍龜創始人是莆田新度東郊人鄭阿滿。鄭阿滿家庭貧苦,每天在城里一家商店門口賣橄欖、馀甘、楊桃等水果,賴以糊口。這家商店老板最善于做盤舍龜,常常家中自制盤舍龜做點心。鄭阿滿耳濡目染,漸漸也學會了做盤舍龜。學到這個手藝,鄭阿滿就每天做些盤舍龜,在城里走街串巷,叫賣為生,小本生意,單一品種,謀生極為艱難。那時,他有一姐姐嫁在福州古屏路。他就依附姐夫、姐姐到福州賣盤舍龜去。鄭阿滿年輕勤勞,福州省城人口密集,小吃生意比較好做,他制作盤舍龜技術越來越精。鄭阿滿年齡漸大,后由姐姐作主,娶福州一位孤苦伶仃的貧女依妹為妻。夫妻皆為貧苦人家出身,每天起五更,睡半夜,勤苦勞作。隨著生兒育女,家口漸添,生計越發艱難,于30年代初舉家返回莆田,定居涵江,租住鑒前城隍廟邊開一家專營盤舍龜的小店。 說是小店,也就上下兩層,樓上全家人擠住一起;樓下是制作工場,早上門板搭成架子,一蒸籠一蒸籠盤舍龜擺在上面就賣開了。好在盤舍龜好吃,涵江獨此一家,別無分店,早上不過午就無貨可賣了。
回涵江才幾年,1934年鄭阿滿英年早逝,撇下兒女妻子西去。從此這家盤舍龜店由其妻鄭依妹帶領幾個女兒慘淡經營。每天下午浸15斤糯米,磨成米漿,把水壓干做皮用;再把綠豆10斤用粗磨磨開,再到后門河溝中淘綠豆皮,以每斤7兩半(1斤為16兩)白糖煮熟煮爛,壓成豆泥做餡。備完原料也就天近黃昏了。
早晨三四點鐘,母女幾人一邊捏皮包餡(加花生油,使其不粘),一邊墊上“圭葉”上蒸籠旺火蒸熟。每當天亮,就有成品供應。有鄭依妹當家后,這家盤舍龜就被人叫依妹盤舍龜。
依妹盤舍龜有兩個品種:一種是盤舍龜,呈扁圓形,較?。灰环N是“米斯”,呈圓形,形小卻厚,上面加幾粒米。兩品種皆為白色,不加任何顏色或添加劑,餡呈淺黃色,因綠豆去殼(涵江人戲稱綠豆削皮),所以濡軟細膩,香甜爽口。如果早上不吃,下午或晚上稍加熱便又恢復濡軟;若用油煎,更是又一種口感,真是老幼喜歡,所以供不應求。
制作盤舍龜的工序頗為復雜,鄭依妹母女幾人整日辛勞,也無法增加產量,且毛利微薄,生活仍然凄苦。
直到解放后,依妹盤舍龜仍然有生產,一角錢3個,價廉物美。隨著幾個女兒陸續出嫁,自己年老體衰,鄭依妹生計日漸艱難,最終關門歇業。但涵江盤舍龜并無絕跡,她的幾個女兒各自在家制作,再上街叫賣。直至現在其外孫一代也有少量生產,但一代傳一代,其原料變樣,技術失真,已不如以前可口。 (程德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