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海位于莆田東南沿海,東南兩面都是浩瀚無垠的大海,廣闊的海面水天相連成一線,遠遠望見南日島、鱸鰦嶼、湄洲島都成了幾條淺灰色的線。海船點點、大艦條條,海浪有節奏地拍打海灘,輕風徐徐吹來,使你站在海岸上就沉醉于如畫的平海。
箭嶼位于平海突出部(煙墩)的正南方,有一箭之隔,故名箭嶼。箭嶼上尖下寬,都是斜坡如塔。它與平海海灘看上去形影不離,當人在海灘上走,箭嶼似乎也在海面走,從與平海隔得很寬到與平海相連。箭嶼上海軍建個燈塔,每天24小時閃亮,雖然白天看不見。箭嶼上風大無樹只有草,所以無鳥獸,無住人。
平海媽祖宮亦稱天后宮,為省文物保護單位。天后宮位于平海南邊緣,距海僅十多米,坐北朝南,海面動靜盡收眼底。其地理位置堪與媽祖巡游靖海護航精神相契合。
走進天后宮大院前,首先映入眼簾的師泉井,乍看此井無特異之處,井口呈四方形,由四大塊石砌成,井壁由條形石砌成,共108塊。在海邊挖井,由于海水滲透,井水一般都比較苦澀,而師泉井卻不然,井雖不深,水卻澄澈甘和。師泉井除此奇特之外,還與歷史事件有關。據施瑯將軍題寫的勒碑《師泉井記》記載:康熙二十一年(1683)十月施瑯受命去收復臺灣,三萬多將士駐扎平海,當時天干物燥、泉流枯竭,將士們飲水成了大問題,后因施瑯誠心摯意拜禱媽祖,終祈得泉水,便將這口求得清泉之井命名為師泉井,以感念媽祖“賜泉濟師”。施瑯收復臺灣后,又特地勒碑《師泉井記》銘感,而康熙皇帝則浩封媽祖為護國庇民、昭靈顯應的仁慈天后,并特旨重修擴建平海天后宮。
據傳平海天后宮原為通靈女神廟,創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當時媽祖升天才二年,是湄洲媽祖廟分靈的第一座行祠,明代擴建后,易名天妃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擴建更名為天后宮。
跨進宮門,即是內庭兩邊的長廊宮門左右各立一塊大石碑,左為師泉井記,右為《平海天后廟重修碑記》。走過書畫長廊,仿佛穿越歷史時空,回到那段賜泉濟師,“引舟入澳”,神燈引航激奮人心的艱難歲月,一種敬仰天妃默佑之力,護國庇民之情油然而生。宮內的紅柱子有明暗108根,而廊沿壓石也是108塊,與師泉井石砌條石108塊相一致,這三個108是天意巧合還是有意為之,至今還是個謎。
走過長廊,便進入了正殿,殿內神龕供奉著五尊媽祖,中間最大,左右依次漸小,然神態各異,但都慈眉善目,令人敬慕。左右兩旁供奉著五帝谷水天王濟慈真君、臨水夫人、施瑯等,神象前方正中間懸掛著橫匾“神昭海表”和直匾“皇帝萬歲萬萬歲”,可以想象與默佑施瑯收復臺灣的歷史傳說有關。
平海景觀除了天后宮外還有城隍廟。
平海衛城隍廟創建于明代起(1387)。平海歷史上都是海防前線,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防范日益猖獗的倭寇來犯,派遣江夏侯周德興巡視福建沿海各地。明洪武二十年(1387)閩省總督周德興首任平海衛指揮,呂謙奉旨建衛城,并同時蓋城隍廟、拆莆田興化城城墻蓋平海衛城。周德興死后,平海人民感其功德:拒寇庇民、建城建廟,特上奏朝廷封他為衛城城隍廟城隍爺,勒封每年春秋二祭,永樂君賜平海籍十八國公平海衛點燈。
明朝禮部法定每年正月初九城隍爺代天出巡,永樂帝賜平海籍十八國公平海衛點燈,此習俗幾百年來一直受到虔誠者的尊重和彪炳。
平海衛城隍廟在清康熙復界后重修,占地600多平方米,建筑文化層次豐富。現保存有宋代棱形柱和復盆柱礎、明代闕狀墀頭墻和抱鼓石,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平海衛城隍廟是一座三進封閉式院落。廟分大門正殿和后殿,門外石墻、石階、石埕、石獅子,石碑,儼然一個石頭的世界。石墻兩邊各有三棵樹,三層四十級的石階撐起山門。沿著第一層石階拾級而上,臺階盡頭是一寬闊石埕,兩只栩栩如生的石獅子昂首分立臺階兩旁。再上第二層臺階,便來到山門前,門旁一幅對聯躍入眼簾“平蕩無偏原正直,海疆有福托威靈”。山門兩側是鐘鼓樓。簡短流暢曲線形的正脊線和卷草紋的重脊裝飾,使雙層四方形的兩座樓顯得精巧秀氣。山門的門廊前沿兩對石樓頂上的托軸,動作各異、雕飾精美,魚龍木雕承托著,它們兩兩相對,趣味盎然。三疊翹起的脊頭用工精細、技藝精湛,線條伶俐,有鮮明的清代建筑特色。山門內的一條石板道通過天井直達正殿和后殿,回廊兩側供奉著工部、刑部、兵部、禮部、戶部、吏部共六位大神。經過歲月侵蝕,寶帳旁邊的墻壁上描繪的24孝故事已模糊難辨。但是百行孝為先的做人道理還是潤育著一代又一代平海人。
現在平海衛城隍廟依然是當地群眾的一個公共活動中心,每年農歷正月初九是玉皇誕生日,當地人都會以城隍廟為中心,舉行大規模的出游活動,正月十五日舉行元宵燈謎等活動,已成為平海民俗文化活動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吳炎年 徐劍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