筶杯雙島(即東筶杯、西筶杯)地處莆田市秀嶼區埭頭鎮最北面的興化灣中,是埭頭鎮的一個村,恰似一對“筶杯”展平在興化灣上,相隔不到一里,相呼都能聽到,相看也能認識是誰。
相傳于千年前興化灣中有兩只龜精,經常興風作浪,擾害漁民們的漁業生產,逼使人們外遷謀生。這事傳到媽祖耳中,她心中十分生氣,決心要除掉這兩只妖精,為民除害。一天,她到興化灣邊,取出筶杯化作小船,自己登上,把兩只龜精引出,龜精也化作兩人駕著兩船,想殘害林默時,卻被林默用筶杯變成兩座小山壓在海底。從此這一帶風平浪靜,許多逃難外遷的漁民也陸續回鄉生產,過著安寧日子,而興化灣中便添了兩個小島。在興化灣中偏西,靠近埭頭沿海、筶杯東邊漁場,漁民們經常在此捕魚,所以都把船靠在岸邊上島洗網、曬網。為了方便就蓋房住上,慢慢就成一個村落,后來成立了自然村稱筶杯村,埭頭鎮的村冊寫有筶杯村,莆田市的地圖上也有筶杯。
筶杯雙島彈丸之地,出入非常不便,為何有人居住呢?因為他有諸多優越性。
1.靠漁場近:地處興化灣中部偏西南些,興化灣是個大漁場,每年清明節前后馬鮫、刀魚都來此交配放仔,興化灣是木蘭溪出口,灣底是層厚厚的爛泥漿,很容易著魚卵,深度適宜,陽光取暖適宜,魚卵在泥漿內免受侵犯容易孵化成幼魚,木蘭溪又源源不斷地流來豐富的餌料,有利成長,所以漁訊季節筶杯至福清江陰壁頭,滿滿都是漁船放綾,全天候24小時流水連續作業,食宿都在船上,所以筶杯島是最近的陸地,就有人臨時搭棚,后來逐漸演化成長久居住了。
2.安全、減負:筶杯猶如“世外桃源”可逃過兵荒馬亂擾亂,也可逃過苛捐雜稅等負擔。
3.風光秀麗、氣候宜人。
4.無蚊:魚產旺季全島腥味難聞,在陸地是蚊子最多季節,可是筶杯只蚊也無。當時我們下鄉工作組要渡海去筶杯,都是把蚊帳寄托在鵝頭。據說筶杯是蝙蝠穴,所以無蚊。
5.東筶杯吸取淡水難,但還夠用。泉眼在潮間帶之間,漲潮時在海水下面,退潮時才能取用。一個小小島嶼,房子蓋得比香港還密,但沒有高層的,最高就三層。一百多戶,七八百人口,飲水煮飯外,洗網,染網用水要超過飲用數倍,涓涓之水,旱時群眾排隊挑用,奇的是還夠用。筶杯人養成節約用水習慣,沒有浪費一滴水,洗用過的廢水,都留作灌溉農作物用。
6.人口戶數偏少,西筶杯面積比東筶杯面積大、又平坦些且都是紅土地,石頭少,樹林(相思樹)多,水源多,有水田插秧種水稻。這里的村民都姓鄭,人口只在10戶~12戶、60人上下徘徊,未知至今如何?
東筶杯一色姓吳,在男女婚姻結合上,女子想要嫁出島,男子要從島外娶回,要娶回一個能適應海島生活的女子,難,但再難也要娶老婆,只有歸功月老,千里姻緣一線牽。
東西筶杯相近不相連,不像南日島原東西兩島后來連在一起成了一個島,故稱南日有東半島,西半島。又如湄洲,原有南島、北島,后來連成一體稱湄洲島,公路從北島通向南島有20華里。筶杯卻東西不相連,東筶杯周圍海岸有沙灘,西筶杯雖平坦、寬大,四周卻無沙灘,海岸是陡直的。一次一艘運輸船漏水進了半船,想靠在西筶杯岸邊不致沉沒,怎知岸邊也是深水區,船越沉越深,只剩船桅露出一點,最后只好請大船來用起重機吊起。
7.“以船做路”這是海島的特點,但沒有固定的渡船,如果老婆要去娘家,丈夫要駕漁船送到鵝頭,這時全村人都可以跟船走,不要船費,這是慣例。船到鵝頭要回來時,若有人想搭船去筶杯,無論認識與否,都可以免費上船,這就是“以船代路”的由來。
8.重視文化教育,東筶杯有個公辦小學,學齡兒童一般都去上學,西筶杯的兒童也來上學,但天天渡船不便,就私辦一個小學,從涵江雇回教師,待遇從優,每月還用船送老師回涵江度假一次。漁場上有販船,到各船去收集漁產品,天天都運去涵江出售,漁民只顧產魚,不愁出售。要去涵江的人,天天都可隨去,交通也算方便。
9.思想進步、性格開朗
1955年1月22日(農歷十二月廾九)上午,我去筶杯做統銷糧,讓筶杯春節不缺糧,從鵝頭下船去筶杯,海面上遇國民黨敵機四架輪流掃射轟炸涵江至南日島渡船,,因船上大部分是南日駐軍,家屬在涵江,要往南日保衛春節安全。敵機拋下四枚炸彈,渡船被炸起火,船上解放軍也用槍掃射飛機,筶杯立即組織民兵駕船前去救援。當時在寒冬臘月,風寒水凍,跳下海的部隊同志大部分凍僵,結果救活了一個教導員。在船上筶杯民兵把身上棉衣解開,把傷員抱緊在自己的懷中取暖,船駛回筶杯后經多方搶救,終于救活了他。這位民兵后來被選去出席全國社會主義積極分子大會。 (吳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