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自古就有“文獻名邦”的美譽,按宋一代理學宗師朱熹的解釋,“文”為賢者,“獻”即典籍。可見莆田是盛產賢人和文章著述的好地方。筆者從省內外文獻著作中、發現了莆陽這座古府新市之所以會被各朝特別是宋明兩朝,被各地文人所尊重和推崇,以及莆人以身為莆陽人為豪的原因所在,莆田“文獻名邦、海濱鄒魯”稱號是名副其實、當之無愧的,筆者羅列歸納了以下幾點,從中清晰可見莆田這座“人文名城”的魅力和實力所在。
宋朝,興化軍(今莆田市)的進士人數為1026名,泉州926名,漳州268名。按崇寧年間(1102-1106年)福建人口統計,興化軍6.3萬戶,泉州20.1萬戶,漳州10萬戶(資料據劉海峰、莊明水《福建教育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莆田人物之盛,進士之多,依人口比例,在福建首屈一指,科甲冠八閩,故在宋代便被世人譽為文獻名邦。
文獻大作《全宋詩》收集了全國9000多位詩人的250000多首詩作,其中有莆田籍詩人119人,數量之多,居全國第一,前五名的其它四個地方分別是:永嘉110人、鄞縣104人、錢塘81以及晉江59人,莆田籍著名文學家被譽為南宋中國文壇領袖的劉克莊有詩作4500多首,有詩作數僅次于陸游,居整個中國歷史文人的第二位。
明朝,全國出進士最多的十個地方分別是:莆田533、寧波509、泉州452、余姚376、福州391、蘇州386、南昌326、紹興325 、杭州321、吉安304、松江277,莆田再次位列第一。
難怪當時有人這樣評價莆田:“莆,士大夫郡”,“舉天下郡縣無有絕過吾郡縣者,甚乎其盛也哉!”。宋大孺建安浦城的黃裳也認為莆田才俊之盛確有“建安莫之比”之處??梢姡翁锏奈慕虒嵙腿宋镊攘κ侵档闷稳艘詾榘恋?。莆陽的名邦風采必定會激勵新一代的興化子民,為建設美好家鄉而繼續努力下去,一座和諧、活力、可持續發展的“港城”必將很快崛起在祖國的東南。 (林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