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是水果之鄉,處處果園,四季飄香,有一年四季吃不完的水果。
四大名果
荔枝。這是莆田最具特色的水果。多數種在延壽溪、木蘭溪兩岸以及引水溝渠旁邊,是興化平原上的主要果樹。特殊的品質出自特殊的氣候和土壤。莆田氣候溫和濕潤,無雪少霜,興化平原土地肥沃,水分充足,是荔枝生長的好地方,也使得莆田荔枝具有良好的品質。每年的小暑大暑節氣之間,稻子黃了,荔枝也紅了。按照民俗,大暑這一天,人們要吃荔枝。莆田有世界上樹齡最長的荔枝——宋家香,已經有1200多歲了。從荔枝對莆田的影響看,有一本荔枝的專著——蔡襄的《荔枝譜》。莆田縣城被命名為荔城。有一個公園也以荔枝命名。不少人用“荔”作為名字用字,如荔紅、荔香、荔生、荔萍等。
龍眼。主要分布在平原、低丘陵和木蘭溪畔。從華亭到楓亭,是一條龍眼長廊。俗話說“荔枝惜(愛惜)花不惜子,龍眼惜子不惜花”,意思是荔枝雖然開了很多花,但結成果的不是很多;而龍眼坐果率比較高。為了保護龍眼植株不至于因為結果太多而受傷,使得果實飽滿,就要進行疏花疏果,把無用的花連枝折掉。對那些高大的龍眼樹,疏花時要用十幾米長的竹梯子,還有專用的工具,莆田龍眼干加工世代相傳,質量好,遠銷祖國各地和東南亞,是送禮佳品。莆田風俗,婦女坐月子,要吃龍眼干。
枇杷。農歷十月開花,四、五月熟,從開花到成熟,經歷四個季節,故俗話說“枇杷食四季露”,是很有營養的果子。枇杷成熟季節,從瀨溪(華亭)到長嶺(郊尾),十多華里的公路邊,賣枇杷的連綿不斷。從1999年起,莆田市每年都舉辦一屆枇杷節。今年的枇杷節在蘭州舉行。莆田枇杷銷往全國各地。枇杷罐頭出口海外。人們稱淡黃色為枇杷色。
文旦柚。主要是度尾文旦柚。2007年全市產量1.14萬噸。
三種可以腌漬的水果
黃梅。俗話說“一核(顆)黃梅三兩火”,認為生吃梅子上火。但腌制的梅子卻相當清涼,可用于治療痢疾中暑等。民間作為食品中的藥品。
余甘。據鄭樵《通志·草木昆蟲略》:“蓭摩勒即余柑也,梵語之異耳”,說明余柑來自印度,宋朝已有栽培。雖然鄭樵不把它歸入果類而入木類,但從余甘這個名字看,那時人們已有食用。在莆仙,余柑是山楂的代用品,用來做糖葫蘆。余甘生津止渴,助消化;初食酸澀,回味甘甜。莆田話“余柑好尾運”,意為苦盡甜來、晚年得幸福。
楊梅。《淳熙三山志·果實》:“南人多淹藏之。”和余柑一樣,今莆仙民間多腌制食用,也可去暑、治療腸胃疾病。苦瓜煮腌楊梅,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下飯菜。
其它
桔子在民俗中作用大。因其顏色紅,耐貯藏,被莆仙人用于祭祀和渲染節慶氣氛。莆田風俗,冬至前一天晚上“搓丸”(做湯圓)時,必須有桔子板糖和姜。有一種剛好在冬至后春節前成熟上市的“做歲柑”,為春節增添喜氣。元宵節人們在社廟里用桔子一層層摞起幾米高的塔,用于敬神祈福,非常壯觀。另外“做十”(祝壽)典禮上,也有在紅色的大盤子里摞桔成塔的風俗。人們把茶葉塞進桔子中,晾干,制成“紅柑茶”,可用于治療消化不良。
橄欖。莆田橄欖相當有名,可以生吃,也可以做蜜餞。莆田城關廟前巷以前叫“橄欖巷”,說明舊時那兒是橄欖交易的場所,而且交易量不小。橄欖的外形中間粗兩頭尖,有特色,莆田話“橄欖缸”,就是指這個形狀的大瓷缸。
桃子。端午節人們用蛋套裝上煮熟的雞(鴨)蛋和桃子,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近年來有人種專門用于觀賞花的桃樹。
栗子。這是中秋節的應節果子。
芒果。芒果枝葉繁茂,四季長青,市區和一些地方用作行道樹。
其它的果子就不說了。
水果在莆仙民俗中還有其他作用。民間宴席開始之前,酒桌上擺出四個小碟,每碟裝一種果品,其中以水果如橄欖、香蕉、掰成瓣的柑桔、柚為主,還有蜜餞瓜子,供人們食用,稱為“壓桌”。莆仙商家有每逢農歷初二、十六“做牙(祀神)”的風俗,其供品主要是應時水果(還有餅餌),從“做牙”的供桌上可以看出莆仙水果的季節變換。
位于莆田市區南門的莆田市農產品批發市場以水果批發為主,收購本地水果運銷全國各地,又從外地進口水果銷售,每年的成交貨物總量超過2萬噸。 (余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