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余甘
余甘又名余甘子、油甘子、望果,是莆田山區、半山區常見的小果,與橄欖,楊桃齊名,成為“三大小果”之一。
弘治《興化府志》載:“余甘本生西域,梵(印度)語所謂安摩樂也,今閩、廣皆有之。”可知莆田的余甘,當自明代始,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余甘樹適應性強,立地條件要求不高,極耐旱和耐瘠,荒蕪雜地、溝邊、溪邊,它都能破土而出,懸崖峭壁處也能穿石縫而生;低丘的土地質,無論是紅壤土、砂質土、碎石礫地帶,都可生長。因之莆田山區、半山區的地帶,遍栽余甘樹,其產量自古是全省之冠。
莆田余甘的著名品種頗多,有“人仔面”、“長德”、“算盤只”、“白本”、“粗龍”及“烏鬼”等,1989年還引進外地的名種“粉甘”。“人仔面”名種的特色是:果面平滑光亮,呈半透明,果肉厚,呈白色,晶瑩可鑒人面,故名。余甘的質嫩脆而少纖維,富有維生素C。初食時味略苦酸,良久則回甜可口,留香齒牙之間,故有“余甘”之妙名。
自古以來,余甘有一定的經濟價值,食用、藥用兩相宜。
明代醫學家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載:余甘有“主輔益壯氣”、“主虛風熱氣”、“主丹石肺傷”、“解硫磺毒”、“解金石毒”、“解魚毒”、“久服輕身”及“延年長生”的功效。《異物志》也有記述:“余甘在養生、保健與治病方面都有其重要價值。”
莆田民間用食鹽水浸泡余甘,備為藥用,據說食之可以治療積食、厭食,幫助消化以及清熱解毒、消炎,治咽干喉痛等常病,頗為有效。旅居東南亞的僑胞,他們回鄉探親時往往也帶些余甘回去,依法泡制,成為古樸的家庭簡便的食物與藥物。 (康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