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陽:海西千年古文化村
涵江區白沙鎮寶陽村,是海西千年古文化村,也是山區老區村之一。 村落山環水抱,風光旖旎。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夾漈山,似蛟龍盤踞在北面;薌林山、五谷林、老鷂尾、北坑諸峰象一道道畫屏,羅列在東邊。鞏溪自西北縈回而下,萍湖溪從西面奔騰而來,在馬洋溪西岸匯合,成為萩蘆溪上游溪門最寬闊的溪潭。山川之秀,千態萬狀,沐日月而浸乾坤;歷史悠久,文化積淀十分豐富,自唐宋以來科甲聯芳,簪纓相繼,人才輩出,獨領風騷二千年,堪稱“山中鄒魯”。
一、寶陽原名“馬洋”,狀若奔馬
明朝名士周華所著《福建興化縣志》(又名《游洋志》)記載:“馬洋,在廣業里,唐時林九牧裔孫世居。”考明弘冶《興化府志》,清乾隆《莆田縣志》,都把今天的寶陽村寫成“馬洋”。
今天的“寶陽村”,為什么古代地方史志都寫成“馬洋”?考其淵源,有兩點原因,其一,站在越王臺上,隔溪向東眺望,馬洋村地形象一匹駿馬飛奔;其二,早在公元前135-111年,西漢武帝時,東越王騶余善就看中這塊寶地,在馬洋九經山上古院峰筑臺據守,反抗劉徹,自己稱王稱帝,世稱其臺曰“越王臺”。東越王飲馬馬洋溪,在馬洋村放牧如云軍馬。這是“馬洋”名稱的由來。在莆仙方言中“洋”意為平原,如莆田興化平原,有北洋、南洋,其意同此。
站在越王臺上向東眺望,但見馬洋溪猶如玉帶似的蜿蜒纏繞,把馬洋這塊南北狹長的平原畫成一匹飛奔的駿馬。你瞧,從夾漈山龍潭坑奔流而下的小溪象馬嘴,張開朝著西邊的霞溪村;洋頭至赤春巖一帶,平疇狹仄,象馬脖子;而棋盤洋、溪埔洋直至靈惠祖宮以南的草坪,象馬腆著大肚子;而下馬洋與鄰村田厝的隔洋之間的小溪,酷似馬尾巴,長長翹起。有攝影師曾站在越王臺上,拍下馬洋全景,其地狀若奔馬,活龍活現,惟妙惟肖。
二、風光如畫馬洋溪
馬洋溪是莆田市第二大溪萩蘆溪的中游,匯集了從涵江區第一高山望江山和天馬山、白玉山、白鳳山、文筆峰、泗洋山36澗涓涓細流,匯集于寶陽村的雙岔溪口,形成一個溪面寬闊,溪水清澈,浩浩蕩蕩的深潭,名曰:“竹仔潭”。潭下有馬洋陂,把溪水橫腰截住。陂上潭深水靜,水平如鏡。東岸馬洋村,樹木蔥蘢,古樹成蔭,雜花生樹,婆娑多姿,倒映在潭中,宛如一幅淡墨畫。西岸越王山巍然屹立,夕陽西下,越王山山巒映入潭中,猶如給馬洋溪西岸鋪上一幅墨綠的地毯。
馬洋陂橫腰攔住馬洋溪竹子潭,猶如蛟龍臥波,若是枯水期,溪潭靜靜躺在陂壩上,沒有漫上溪水,人們可以在陂上行走,從寶陽村可以直登越王臺。如果山洪爆發,溪水便會像脫韁的野馬,從陂壩上咆哮奔流而下,洶涌澎湃,白浪翻滾,一瀉千里,發出雷鳴般的吼聲。
馬洋不僅風景秀麗,而且歷史悠久,文物古跡比比皆是。西靠越王臺,東臨薌林山,北接夾漈山,南控澳柄嶺、魁嶺。形勢險要,扼沃柄嶺古驛道的咽喉,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歷來是興化縣廣業里的重要山莊。二千多年前的東越王余善就看中這塊寶地,在此筑臺據守,招兵買馬,反抗漢武帝的中央王朝,漢武帝劉徹封他為東越王,他還不過癮,自己也自稱武帝。
據民間傳說,余善兵敗,扔下所佩的寶劍于越王臺下池中,今其池稱為“劍池”。他把“武帝”金印丟進馬洋溪竹仔潭中,潭中立即浮出一塊四方形巨石浮在竹子潭中央,人稱“官印浮水”,至今潭中方石還存。余善還把金鐘丟進鐘潭。“鐘潭”有兩處,一在夾漈山下,即余善丟金鐘處;一在廣化寺南錦亭,世稱“鐘潭噌響”。 (未完待續)(戴金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