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美香
蔡襄的《荔枝譜》成書于公元1059年,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荔枝農(nóng)學專著。從唐末杜牧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開始,荔枝便成了歷代不少文人筆下感時喟世、借古喻今的對象。
南宋名相、詩人陳俊卿在《共樂亭》一詩中寫道:“共樂臺前花木深,登臨當暑豁衣襟。紅垂荔子千家熟,翠擁筼筜十畝陰。老退已尋居士服,清歡時伴醉翁吟。憑欄四望豐年稼,差慰平生憂國心。”作為土生土長的莆田人,陳俊卿不論是年少求功名、刻苦讀書,還是官場隱退、告老歸鄉(xiāng),每每見到房前屋后茂密的荔枝林,自然會想起同鄉(xiāng)北宋名臣蔡襄的生平事跡與農(nóng)學奇書《荔枝譜》。蔡襄一身的浩然正氣與為國為民的累累政績對莆田歷代士人們的影響是深刻的,入則治國平天下,出亦修身不敢忘憂國。
南宋名臣、愛國詩人王十朋路過莆田時,特意尋訪了蔡襄的故居。他見到莆田一帶荔林處處掛“瑪瑙”,瓜果飄香,而且蔡襄在任期間于福莆泉官道上種植的青松也已蔚然成林,郁郁蔥蔥,惠風清涼。于是,詩人在《過蔡忠惠故居》一詩中贊美蔡襄故里的盛景:“懷章南過蔡公鄉(xiāng),駐馬遙瞻數(shù)仞墻。丹荔株株徑品藻,喬松葉葉惠清涼。四賢詩出人增氣,三諫章成國有光。真是濟川三昧手,清源游戲作虹梁。”他盛贊蔡襄清正廉潔、不畏權(quán)謀、勇于直言的高尚品格和勤政為民、惠民愛民的偉大精神。
宋代楊胐的《題荔枝軒》云:“曾觀荔枝圖,幾費丹青妝。能紅能紫亦能綠,不能寫得天然香。曾讀《荔枝譜》,品品堪第一。較量滋味論高低,大抵聞名不如實。我疑真宰推化工,安排百果分番紅。杏梅桃李不足數(shù),先教碌碌隨春風。錦囊玉液相渾淪,百果讓作東南元。別有真香與真色,一時分付荔枝軒。”明代喻政主修的萬歷《福州府志》卷七十四里記載:“閩侯官縣城外,玉泉寺,在萬安橋西。唐建,宋景祐二年重建,有荔枝軒。”作者從荔枝的畫影圖形開始,就已經(jīng)被荔枝的可愛勾動得饞蟲直涌,再品讀蔡襄的《荔枝譜》時,品嘗之心蠢蠢欲動,等吃到了玉泉寺荔枝軒的荔枝之后,得償所愿,一時驚為天果,獨愛上荔枝。初看這是一篇中國古代荔枝國畫作品的賞評,也是《荔枝譜》的實踐與體驗,更是美食推介小品。只是詩中楊氏品嘗的是生長在福州的荔枝,若是有再吃到蔡襄故里的陳紫等名品,恐怕就不是“一時分付荔枝軒”了。再看詩中提到的荔枝軒所在處——玉泉寺,那不是普通山野的農(nóng)家村居,也不是斜陽偏照的烏衣巷陌,而是那個可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相媲美的閑云野鶴之境。周樸的《宿玉泉寺》詩云:“野寺度殘夏,空房欲暮時。夜聽猿不睡,秋思客先知。竹迥煙生薄,山高月上遲。又登塵路去,難與老僧期。”詩人在玉泉寺的荔枝軒初嘗荔枝的“玉液”,感受的不僅僅是舌尖味蕾的清涼美好,更多的是對出仕有所作為的胸懷和功成身退后世外閑適生活的憧憬吧!
蘇軾喜愛荔枝,遭貶嶺南時,卻又作《荔枝嘆》:“十里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顛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龍眼來。飛車跨山鶻橫海,風枝露葉如新采。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永元荔枝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涪。至今欲食林甫肉,無人舉觴酹伯游。我愿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痏。雨順風調(diào)百谷登,民不饑寒為上瑞。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寵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yǎng)口體何陋耶?洛陽相君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借古諷今,蒼生可憫,荔枝無罪,只有人的貪欲才是罪魁禍首。
宋末文壇領(lǐng)袖莆田人劉克莊在《滿江紅·端午》一詞中寫道:“麻與麥,俱成長。蕉與荔,應(yīng)來享。”寫的是初夏荔枝開始上市,農(nóng)家田園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此時正值端午時節(jié),詩人懷古,又不禁發(fā)出“有累臣澤畔,感時惆悵。縱使菖蒲生九節(jié),爭如白發(fā)長千丈。但浩然一笑獨醒人,空悲壯。”的憂國憂民情懷。當時,南宋朝廷內(nèi)憂外患,沒有了前期的文功武治,詩人借《滿江紅·端午》一詞憑吊古人的壯志豪情,抒發(fā)對時事的憂憤。
荔枝品種論高下的“閩粵之爭”由來已久,蔡襄在《荔枝譜》中盛贊莆田的荔枝,清代地方志《續(xù)修臺灣府志》卷十八之物產(chǎn)記載:“荔枝,興化漳浦產(chǎn)者為上。”興化即莆田。蘇東坡遭貶廣東惠州時也在樂觀曠達、隨遇而安的心態(tài)下熱愛起當?shù)氐娘L物:“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蔡、蘇二人并未對何處荔枝評頭論足較高下,而清代吳應(yīng)逵卻在《嶺南荔枝譜》序中開篇即言:“荔枝作譜,始于君謨(即蔡襄),后有繼者,要皆閩人自夸鄉(xiāng)土,未為定論。”似有叫囂之嫌。蘇軾以居嶺南嘗荔枝為榮,興化人以本土荔枝與《荔枝譜》為傲,又有何不可呢?文人自夸也罷,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都是對故土的戀戀深情。荔枝帶給歷代文人的不僅僅是感官、視覺與味覺上的盛宴,更多的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里的“真善美”與“兼濟天下”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