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銀華
話說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莆田舉子黃公度高中狀元。在殿對時,高宗皇帝問他:“卿土何奇?”黃公度答:“披錦黃雀美,通印子魚肥。”
莆田美食眾多,狀元郎卻把子魚推為眾多美食之首,可見其對它情有獨鐘。
江口鎮古稱迎仙鎮,地處莆田與福清交界,唐宋開始就已經在這里設立迎仙驛站,是北方官員和來往賓客進入莆田的第一驛站。
江口橋下古有子魚潭,是淡水與海水的交匯處。每年冬末春初,海里子魚大腹便便游到淡水處下卵,這時正是捕撈的最佳時節。當時不少達官貴人或文人墨客都在迎仙驛站住過,都品嘗過子魚鮮美的味道,把通印子魚視為珍貴的美味佳饌。因此,也留下不少贊美的詩篇。宋代宰相王安石詠嘆:“長魚俎上通三印,新茗齋中試一旗。”宋代大書法家黃庭堅品嘗后也題寫了:“子魚通印蠔破山,不但蕉黃荔枝丹。”
子魚鮮美的味道加上歷代名人效應使其身價倍增,把它作為莆田第一驛站首道佳饌也是實至名歸。
江口是北方賓客進入莆田的第一驛站,所以面條也就成為北方人的偏愛。驛站的廚師們不但為他們奉獻了一道道莆田特色美食,同時也向北方賓客學習了煎、炒、鹵、燴等北方廚藝。南北交融的環境催生了江口鹵面這一美食,甚至連鹵面所用的食材都體現了南北交融的特色。當時,就流行著“通印子魚破山蠔,囊山金針香菇豆”的諺語。
諺語中的“破山蠔”說的破山,就是江口近鄰新厝海邊灘涂中的小歷山,由于長期受海浪沖刷,水土流失,山上石頭龜裂,裂紋累累,故叫“破山”。浸在海水中的山石長出的蠔以個大味鮮而聞名。因此,江口的蠔煎、蠔溜也是膾炙人口的風味美食。
囊山金針也有自己的傳說,傳唐朝高僧本寂為答謝當初為他剃度的囊山寺,特地從江西曹山帶回黃花菜,引種在囊山寺周圍的田地上。得利于囊山的水土和氣候,黃花菜開花前花蕾個大色金黃,在陽光下一根根如閃閃發光的金針,所以引用佛家偈語,賜名“金針”。
而說到“香菇豆”,自然會想到囊山寺附近的香草庵。話說宋仁宗慶歷年間,浙江紹興有個師爺要前往潮州赴任,因種種原因滯留在香草庵,為答謝香草庵尼姑對他的收留與款待,他把從浙江帶來的茴香豆送給了香草庵,并教會她們種植。由于香草庵的水土和地理環境適宜,香草庵的茴香豆粒大味香、口感好,深受世人青睞。當然,其也成為江口鹵面不可或缺的食材配料。當時,莆田邑人沒有見過這種豆,又不知道叫什么名,所以只能叫“香草庵尼姑種的豆”。為了叫起來方便,慢慢就簡稱其為“香菇豆”,也使茴香豆落戶莆田后多了個特有的名稱。
有了“通印子魚破山蠔,囊山金針香菇豆”這些山珍海味,加上南北交融匯合的煎、炒、鹵、燴等廚藝,莆田第一驛站招待北來南往賓客的首道美食“江口鹵面”,頓時名聲大震。于是,江口鹵面便成為莆田人舌尖上的一道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