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傲狂生
父親節將至,筆者忽然想起父親也有許多稱謂。這些稱謂,或親切,或莊嚴,或俏皮,像一幀幀生動的片段流淌在人們的語言中。
父親,當然是這些稱謂里的NO.1。但父親這個稱謂書面語色彩很濃,一般很少用于當面稱呼。父親,也省稱父,之所以加一個親字,是表示親近,漢語稱謂里能享此尊榮者不過父親、母親、娘親幾個。父還是一個部首,父親稱謂里有許多是從它里面延伸出來的。有趣的是,父古時也通甫,就是美男子的意思,常用于古人名字里,像北宋的王安石字介甫,他寫的《游褒禪山記》最后人名里就有一堆“父”。
爸爸,也簡稱爸,常用于口語。有人以為“爸爸”這個詞是外來語,其實不然,這個音節是全世界人類通用的。《廣雅·釋親》中說:“爸,父也。”王念孫曰:“爸者,父親之轉。”《廣雅》作者是三國時魏人張揖。如此算來,即使“爸爸”這個詞是外來詞,也是從三國之前就進入了漢語。
爹,也常用于方言口語,鄉土氣息濃厚。爹,上邊一個父,下邊一個多,父指父親,多指多個子女,合起來表示“有三個以上子女的父親”,這就是爹字的本義。當然,即使你沒三個子女,也可以當爹。
爺,也做耶,本義是耳邑之父、小國國君的父親,后來廣泛見于方言口語。但也見于詩文中,譬如《木蘭詩》中有“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等。
大、大大,方言中也用來稱父親。有趣的是各地方言中,大大也有指父親、爺爺、奶奶、伯伯、伯母、姑姑、哥哥、姐姐等,真是天下之大,無奇不有。
老子,也是民間對父親的一大稱謂。老子本是對道家創始人老聃的尊稱,不知何年何月竟也成了父親的代稱。大約是民間對老子尊敬有加,便把其請到家中了吧。
此外,以“阿”打頭的父親稱謂有不少,如阿父、阿爸、阿爹、阿翁、阿公、阿瑪(滿語)等。以“家”打頭稱自己父親的有家父、家君、家嚴、家大人、家翁等,以“令”打頭尊稱別人父親的有令尊、令嚴等,以“先”打頭稱過世的父親的有先父、先君、先考、先夫子等。
廣東話里稱父親為老竇,亦作老豆。有人以為是老頭的轉音,其實不然。《三字經》里說:“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老竇指的就是這位模范父親,寫成老豆,其文化意味就蕩然無存了。
父親節的代表花卉是黃玫瑰,這是西方傳統。中國古代父親也有代表植物——椿,古人把父親稱椿庭。古代傳說大椿長壽,因此以它比喻父親,盼望父親像大椿一樣長生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