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瑞棣
蒯嶺,位于涵江區梧塘鎮沁后村尖山寨,它發軔于沁后村,止于白沙鎮東泉村,全長約20華里,約三分之二的路程在沁后村的山地上,約三分之一在西天尾鎮的林山村和白沙鎮東泉村山地上。
莆仙方言“蒯”與“魁”音同,故蒯嶺也叫魁嶺。至于為何叫蒯嶺,大概是山嶺上長著一種又長又韌的藤蔓,其莖可用來編織的緣故。
梧塘鎮沁后村的邊緣,大尖山的山麓,有一座小小的自然村——山邊,蒯嶺即由此發端。蒯嶺是一條用石塊鋪成的小道,這些石塊都是就地取材。第一塊石板安放的地方,有一棵巨大的“高冬”樹,樹齡約在二百年之上,前幾年遭到雷擊,攔腰折斷,現在只剩下一段約二米長的樹樁。通常走蒯嶺的人,都由這里進山。由山邊而上約半里的石磴道,是聞名四方的“百廿級”。山邊的西邊,也有一個蒯嶺的入口處,即“相公埔”或“相公坡”,這里的人文景觀和地理景觀更為豐富。沁后小學原址就坐落在相公坡。沁后小學創辦于1910年,歷史悠久,培養了不少人才。上世紀三十年代,沁后小學原址成為黨的地下交通站。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鄧子恢曾在這里活動過,莆仙地區的革命老前輩王于潔、張兆漢、黃國璋、蘇華等,都在這里居留過。
相公坡還有兩個古老的水陂,一個是相公坡陂,清代后期建,陂長40米,高0.9米,灌溉沁后村一千多畝農田。相公坡陂的下方,還有一個大埔廟陂,陂長20米,可通西天尾鎮的三山村和渭陽村。相公坡陂和大埔廟陂分別又叫林泉一壩和林泉二壩,連同下游的三壩、四壩,它們的命名,都與林泉院——南少林寺有關,可以以水利的角度,證明南少林寺的存在。
從相公坡往上登,不多時就來到外度渠道,與“百廿級”會合,大澗溪橫在面前。溪里曾設有石碇,供行人通行。1958年冬天,沁后水庫在大澗溪上興建,石碇全部淹進水庫,成了水下文物。由這里向西還分出另一條小道,可達“礱鉤彎”,“礱鉤彎”又叫“老鼠弄”,是一條極為彎曲的小道,可通到南少林寺。沿外度渠道向西走,可抵達“紫霄怪石”景區。過了水庫的大壩,沿蒯嶺繼續向前走,可見到山道旁有一座繼善寺。據考證,它是南少林寺的前哨寺,據說有地道通往南少林寺,但至今也沒發現通往南少林寺的洞口。
蒯嶺有處“下窟田”,曾經栽有三棵榕樹,所以又叫“三棵榕樹”。還有一處是“上窟田”,有四棵榕樹,故叫它“四棵榕樹”。上下窟田都有大片梯田,往日里種花生、地瓜,甚至水稻,現在已是果園,大多種枇杷。走蒯嶺的人,都會把這兩處當作中轉站,在這里休憩,然后繼續前行。而今這些榕樹都被人盜賣了。
過了上窟田,就來到“大彎”。蒯嶺在這里平直向里伸展80米,然后向右上坡,因此處有一個20deg;或30deg;的夾角,所以稱為“大彎”。由大彎向上攀登,就來到大帝廟。大帝廟是行人的補給站,行色匆匆的山客常常由于肩挑的重量超重,扁擔半路折斷,前無村、后無店,只好閃進廟里,扯一根椽條捆在扁擔上,才能繼續前行。大帝廟也因年久失修搖搖欲墜了。
大帝廟以上是林山村地界。走過一段平直的山道,就來到“風爐嘴”。“風爐嘴”也叫“烘爐嘴”。由“烘爐嘴”起到東泉這一段的山道,屬于白沙鎮。
“石梯”是蒯嶺的終點,是白沙鎮東泉村的一座小自然村。石梯村居后山的蒯嶺,沿陡峭的山坡而建,恰似石梯,故村名“石梯”。這一段石板路,又被挑客叫“火籠嶺”,因為再冷的天氣,挑擔爬嶺,都會流出滿身汗。昔日的石梯,被人叫做“紅壁土坑”,全是一片紅土坡。
東泉有一所列寧小學。1928年8月,革命前輩王紀修奉命回鄉創辦閩中第一所紅色學校——東渡列寧小學,為革命事業培養了一批骨干力量,列寧小學的學員還出現了一門四烈士的動人佳話。陳天章、王于潔、吳夢澤、徐清霖、鄒魯漁等一批縣委領導人都曾在這里活動過。1930年,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鄧子恢來這里。鄧子恢同志還和王紀修同志結下革命情誼, 解放后還有書信往來。東渡列寧小學被稱為“閩中紅色革命搖籃”,2011年11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清代,有個名叫盧友仕的人,他是梧塘鎮西莊村人,少時家貧,鄰里帶他去蘇州雜貨店當學徒,滿師后離店獨自在街上擺攤設點,經營小本桂圓雜貨生意,后來又租用史家店面,開設鴻興桂圓商店。由于經營有道,生意興旺,一躍成為當地之大商號。他每年運至蘇州的興化桂圓達數千擔,當時交通不便,興化桂圓多以挑運為主,為了方便挑夫的挑運,他倡起籌資,從沁后山邊村開路鋪上石磴、石板,形成現在的蒯嶺,又從石梯鋪至永泰縣大樟溪。每隔5華里,就建一座避雨亭,又叫五里亭,或者稱半路亭,為肩挑群眾歇息之所。桂圓干由肩挑到大樟溪,再水運到福州,然后海運至蘇州。另外他又鋪一條江口至閩侯祥謙的石板道。
蒯嶺古道歷史悠久。西漢時,余善據越王山而自重,朱買臣的征剿大軍曾經從蒯嶺過去。清初火燒南少林寺,清兵就是從蒯嶺悄悄掩殺過去。
上世紀60年代,由于公路的開通,已經少有山客走蒯嶺了。上世紀80年代后,沁后村開辦了兩家鞋業公司,村民們紛紛進廠。柴草燒飯成了歷史,村民不再上山割山草,蒯嶺已少有人來問津了。經過近30年的封閉,蒯嶺已長滿茅草,無法通過。昔日的喧鬧消逝,蒯嶺也隱沒于樹木野草之中,許多年輕人已不知蒯嶺為何物了,蒯嶺成了一條消逝的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