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冬仙
嫉妒是什么?嫉妒是由不平衡心理產生出的特殊感受。嫉妒的一個鮮明特點是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它往往產生于同一時代、同一部門的同一水平的人中間,這主要是因為嫉妒心理是一種以極端自私為核心的絕對平均主義者。因為曾經“平起平坐”過,或是曾經“不如自己”過,如今成了“能干”者,使嫉妒者產生抵觸和對抗。也就是說,只有自我評價受威脅時,我們才會產生嫉妒的痛苦。例如,對于跑步平常的蕓蕓大眾而言,絕不會嫉妒“飛毛腿”劉翔,有的只是贊嘆和羨慕。
在《三國演義》中,涌現出許多杰出的人物,特別是智慧人物,更是車載斗量了。小說中最顯要的兩顆智星,一顆是大智若狂的周瑜,另一顆則是大智若仙的諸葛亮。
在軍事上,他們的思維大體是一致的——聯合抗曹;在才學上,這兩個人也可以找到共同語言,周瑜明白這一點,諸葛亮也清楚。但周瑜心胸狹窄,嫉妒諸葛亮之才,無容人之量,一次又一次地加害于諸葛亮,而諸葛亮卻憑借自己的智謀一次又一次地化險為夷。最終,一代英才周瑜臨死前發出痛徹心肺的哀鳴:“既生瑜,何生亮。”
曾是同門師兄弟的龐涓嫉妒孫臏得了鬼谷子的真傳,用計使孫臏慘遭“刖足、刺面”之刑。
孫臏是春秋時期大軍事家孫武的后代,曾和龐涓一起學習兵法。后來,魏惠王花重金招納天下豪杰。龐涓見到魏惠王后,向他講了很多富國強兵的道理。魏惠王聽了十分高興,就拜龐涓為大將。龐涓熟讀兵書,善于用兵,在魏國天天操練兵馬。他先從附近幾個小國下手,一連打了幾個勝仗,后來連齊國也被他打敗了。從此,魏惠王更加信任龐涓。但是,龐涓知道天下有個人的才能比他更高,那就是孫臏。龐涓十分嫉妒孫臏,就把他從齊國騙到魏國。有一次,龐涓在魏惠王面前誣陷孫臏私通齊國。魏惠王十分惱怒,把孫臏治了罪,在他的臉上刺了字,還剜掉了他的兩塊膝蓋骨,使他殘廢。
楊修是三國時代的奇才,后被曹操所殺。很多人認為楊修就是因為太聰明、太有能力,又喜歡炫耀,才會被曹操所忌,借口將他殺害。這當然有部分的道理,但曹操其實是個“愛才”之人,連對劉備這種潛在的敵人,他都能煮酒共話:“論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而對關羽的勇猛和忠義,他也是欣賞與敬佩有加;楊修讓曹操真正嫉恨的地方其實是他的文采和慧黠。曹操對自己的文采頗為自負,也很喜歡玩文字游戲,但楊修卻偏偏喜歡在這方面和他競賽,而且一再將他比下去,這才是讓曹操真正忍無可忍之處。
心理學的研究顯示,對親朋好友的成功與杰出表現,我們并不見得都會心生嫉妒。譬如你的朋友得了文學大獎,如果寫作原本就不是你的強項,或者你在意的是自己演唱的功力,那么對朋友的成功,你會產生與有榮焉的喜悅;但如果你也從事寫作,而且非常在意自己在這方面的表現,那么朋友的得獎(你卻沒有)就會威脅到你的自我評價,從而讓你產生嫉妒的痛苦,開始疏遠對方,甚至惡意相向。
所以,面對同行所取得的成績,我們不要心存嫉妒,應該給對方多一點掌聲和贊嘆,并把對方當成自己學習的榜樣,所謂“好事皆贊嘆,善緣皆隨喜”——這就是擁有幸福人生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