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勁松
到了后來,二橋有了升級版,由浮橋變成為橋梁,說明王安石新法后繼有人,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弘治志說:“考宋郡志,石橋名通濟橋,修四十尋,廣二十之一,廝水為八道。靖康元年(1126),太守江常合眾力鞭石壘址,太守張讀成之。及考艾軒作《林回年墓碣》,又謂lsquo;白湖舊有浮梁,紹興初伐石海上,欲髣髴泉之洛陽橋。一時,有力者又欲移此橋木蘭陂下,謂是處江流且縮,兩堤突起。回年謂此說正相反,惟江闊岸平,則無喧豗撞擊之患。今橋成且五十年矣。是役也,紅泉之人不愛力,而回年之力為多。rsquo;據此,則是橋又非江、張二守在官日所成也??肌短仡}名記》,江常,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二十九日到任,靖康元年(1126)八月十五日移知建州。張讀,靖康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到任,建炎三年(1129)正月十五日被召赴闕。二公相首尾不滿二年,此橋大,豈得成功如是之速?要是倡始于宣和(1119-1125),繼成于紹興,合郡力而就,回年智計為多矣。”
在這里,有力者,是興化知軍,他有軍財,想創建泉州洛陽橋那樣著名的大橋。但是二橋選擇,舉棋不定。黃石人知道了,據理力爭,被爭取去了。另一原因是耗資大,軍財有限,黃石發動許多人捐資贊助,能夠滿足建橋需要。所以,最終讓熙寧橋先升級。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熙寧橋是這樣,元豐橋也是這樣。紹興二十八年(1158),“轉運使姚沆始命壘石為之??な胤膺h方始經營,升本路提舉刑獄公事以去;太守朱定國繼之,乃壘址于海,駕石而梁之。廝水為八道,修三十二丈,廣二丈,吏部尚書林大鼐為記。紹熙二年(1191),郡守趙彥礪更造,并建護橋庵?!痹S橋看來用的是路財。論國稅收入,元豐橋一帶那是財源廣進。有貿易往來,就有稅收,不得偷稅漏稅,這是規矩。所以,元豐橋一帶勞苦功高,為宋朝財政增添了許多錢財,以后靠路財來建橋,那是理所當然的。
熙寧、元豐二橋和木蘭陂一樣,是王安石變法的活化石。我們要想正確認識這次改革,就應該重溫二橋的歷史。時勢造英雄。六部橋也是這樣,誰能想象它的前身溫泉渡和元豐橋,會曾在興化經濟舞臺上扮演那么重要的角色hellip;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