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勁松
熙寧、元豐是宋神宗的兩個年號,又是興化軍境內兩座浮橋的名字。二者都是王安石變法成功的見證者。
弘治《興化府志》說:“熙寧橋,在城東南三里許白湖渡。此浮橋也。故鄭叔僑詩云:lsquo;結駟直通黃石市,連艘橫斷白湖腰。rsquo;此正指浮橋而言。”黃石是宋時興化平原商業中心之一。鄭詩簡明扼要,闡明了熙寧橋的歷史作用,從此,白湖兩岸交通得到了改善,黃石跟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更加方便了。
熙寧橋是這樣,元豐橋呢?弘治志說:“元豐橋,在迎仙門外五里許,一名上杭橋。宋志云,舊為溫泉渡,后為浮梁以濟。蓋浮梁造于元豐,故以lsquo;元豐rsquo;名也。其曰lsquo;上杭rsquo;者,杭與航同。昔此地海航所聚,故以名地,而橋因以名也。”這就是說,溫泉渡一帶,曾經風光一時,各地海船停泊多,是個大市場,曾經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一站。各地海船從木蘭溪出海口進入,可以直達溫泉渡,購買興化特產。為了方便本地商人與各地客商的貿易往來,元豐橋應運而生。
原來,宋熙寧五年(1072)三月,宋神宗下詔宣布施行《市易法》。根據《市易法》精神,宋朝于汴京設都市易司,邊境和重要城市設市易司或市易務,平價收購市上滯銷的貨物,并扶植商業,允許商賈貸款或賒貨,按規定收取息金。這就充分調動了商人的積極性,讓他們在市場經濟發展中起骨干力量作用。
又由于1043年開始的慶歷新政實行厚農桑,興修水利,大興農利,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從那個時候開始,興化特產多,荔枝、牡蠣干等,開始聞名天下。王安石實行農工商并重、和諧發展以后,各地海商,熱心經營興化土特產,紛紛到溫泉渡、熙寧橋來搶購。外商的增加,有利于興化經濟的發展,勢必促進興化商人隊伍的壯大。他們把各地特產收購上來,轉手賣給外商。就這樣,興化軍成為了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一站,“無興不成鎮”的故事,從此開始了。所以,熙寧、元豐二橋初始雖然僅僅是浮橋,但卻是王安石變法成功的見證者。外商紛紛來這里搶購土特產,便是典型的一例。
之所以溫泉渡一帶會成為大商場,一是因為興化美食多,物產豐富;二是因為莆田和仙游名列“望縣”,即全國一流縣,購買力強,無論是生產資料,還是生活資料,都有廣闊的市場。與此同時,1075年,木蘭陂動工后,木蘭溪上游各地溪船也就在陂前方止步不前,溫泉渡一帶成為了最佳的貨物轉運站;三是木蘭陂建成后,南洋平原成為了莆田的又一個魚米之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多種經營蓬勃發展,給溫泉渡市場錦上添花;四是木蘭溪下游是天然良港和商業通道,這是宋代興化發展日新月異得天獨厚的地方。否則,陸路交通跟不上,各地商人又進不來,即使這邊物產豐富,也沒有用處,發展不起來;五是南北洋平原溝渠縱橫交錯,溝船多,村和村之間水路運輸很方便,有利于開展商業活動;六是熙寧三年(1070),保甲法誕生。保丁平時種田,農閑練兵,負有維護本地社會治安之責等。一旦國家需要,他們挺身而出,保家衛國。興化軍位于東南沿海前線,保甲法施行,全民皆兵,確保經濟建設和貿易往來順利進行。民族英雄李富就曾經帶領義兵抗金,后被封為承信郎。這說明,莆田的保丁富有戰斗力,可以有效防止海盜的行為,確保治安質量。